在中世纪,为了谋生挣钱而学习的人不去大学,而是去作坊当学徒。大学诞生就是因为,有一群试图搞清楚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各种奥秘的人,喜欢聚在一起研究学问,找来老师帮助他们解答问题。学生除了教士之外,是那些真正想学习的人。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宗教、法律、艺术和医学。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说,“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而非狭义的专业知识。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
1810年,德国时任教育大臣、新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洪堡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在传授知识时倡导创造知识的办学理念,建立了服务于工业社会的普鲁士办学体系,明确了柏林大学要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学生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同中世纪相比,19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授的内容也变得非常丰富,加入了人们不断建立和完善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内容。
到了20世纪,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大学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大学的社会职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大学的育人使命没有改变。曾经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的艾略特认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
纵观各时期,从欧洲到美国,一流大学的共识是,大学教育以培养人才、培养精英为最高目的。这里所说的“精英”,不同于现在一般人所理解的成功人士或政要,而是带动社会前进的各种人。学生通过大学阶段,从不成熟的人转变为在社会上有担当的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