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此前许多省会城市、二线城市“广栽梧桐引凤凰”,被媒体称为“抢人大战”。在这些城市给出的条件之中,除了“零门槛落户”,往往还会有各项配套条件。不难发现,人口流动是一个综合问题,人们选择在哪类城市落户前会对成本收益做出预判和评价。正如廖洪乐所说:“那些产业富有活力、就业机会多、公共服务水平高、工作和生活环境优良、自身特色鲜明的城镇更具竞争力,其人口会呈现净流入,城镇会越来越繁荣。反之,城市人口就有可能呈现净流出态势,城镇最终走向衰落。”
对于《任务》首次提出的“收缩型城市”概念,应该怎样理解呢?范毅指出,收缩城市概念来自欧美国家的城市研究,以城市居住人口减少作为评价标准,居住人口减少的城市称之为收缩城市。
范毅认为,目前对收缩城市的认识存在3个误区。首先,不能以城市辖区人口减少为标准来判断城市收缩,应考察城区人口的增减;其次,不能以城市局部区域(如乡镇街道)代替城市整体,中心城区的空心化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确会存在;另外,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或是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困难的城市,由于产业空心化造成城市收缩,与户籍制度关系不大。
《任务》明确,超大特大城市不能无序蔓延,大城市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中小城市发展要分类施策。其中,都市圈内和潜力型中小城市要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边境城市强化稳边戍边作用;稳步增设一批中小城市,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专家表示,这些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措施,最终会促进人口在更大空间内自由配置。
廖洪乐表示,城乡间、城镇间人口自由流动,会带动其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最终可能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群或都市圈。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