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国家电网官网考试招聘备考资料(702)
作者: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祁海军
无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行到什么阶段,农业必然都是不可替代的产业,农民必然都是无法忽视的职业和身份,乡村文化必然都是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狂飙突进的时代里,大量农民的向外流动和频繁迁徙导致一些乡村的衰落及其主体价值认同弱化。在当下的想象里,乡村一直作为很多人的故乡、后方和退路而存在。一些学者面对“回不去”的故乡,往往充满了文化优越感、乡愁和他者的想象。毕竟在这些叙事里,农民往往并不在场,他们描述的乡村生活也难以成为我们解脱寂寞城市生活的温柔部分。为什么在乡村经济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极大改善的今天,一些人却开始急切地哀悼乡村?现代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分工和社会身份,是否还是封闭落后和缺少文化的象征?如何擘画乡村未来的愿景和乡村振兴战略,促使一部分人还甘愿做现代农民并更加幸福?如果单纯从经济层面来考量,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无解。全社会必须关心、肯定和尊重农民生活世界及其生存方式、意义和价值,优化乡村文化供给,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民的自我期许。
在历史视野中发现乡村文化价值
中华文明只有从文化层面来看,才可以说它的历史是没有中断的。它的基础几千年以前是农耕文化,现在仍然是这样。不过,这种文化基础在当下表面上成了从属的和陈旧的,表现出和当代发展绝缘、并滞后于当代文化发展的表象,事实上,当代文化没有超出这一基础。比如,现在进行的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一方面承认农村是传统社会历史的遗存空间,是充满情感归属的文化和生活世界,十分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对于乡村的任何变革都必须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一方面又从根本上否认了传统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有政治、经济、文化上持续存在的必要性与正当权益。这种矛盾的态度,恰恰使乡村文化问题解决起来更加棘手。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