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当出现总需求>总供给时,就形成过度需求,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了平衡供求,稳定物价,则可采取增税,或减少财政支出,或双管齐下,同时采取这两种办法的政策,这些被统称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从增税来看,由于企业多交税,就要减少投资的支出;居民户由于多交税,就要减少消费支出。总之,政府增加税收,就可抑制社会总需求,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从减少财政支出看,如果是减少公共工程开支和政府购买,就会压缩政府的直接投资和消费;如果是减少政府的转移支付,就会压缩居民户的消费。结果都会使社会总需求减少,因而同样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总之,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的特点,就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萧条、工人失业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他们认为,这既可消除失业,又可抑制通货膨胀,从而实行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补偿性财政政策和平衡预算政策
凯恩斯宏观财政政策的基调是实行扩张性的赤字政策,这是与他出版《通论》时所面临的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形势相适应的。但战后5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发展,并非一直处于危机状态,而是周期性地有起有伏的,于是他的后继者便提出了“补偿性财政政策”。随后又提出了充分就业政策和平衡预算政策,从而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思想。
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周期性的由繁荣到萧条的上下波动过程。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出现财政赤字;在经济繁荣,需求过度,形成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出现财政盈余。这时政府如果把财政盈余用作财政支出,或者用作偿还公债,结果都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因而无助于消除通货膨胀,所以,应把财政盈余冻结起来,以作补偿经济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之用。这样,在政府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的条件下,从经济长期发展过程来看,财政收支便会趋于平衡。
排列组合的中心问题是研究符合给定要求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出现的情况总数,本质上是一类计数问题,那在做排列组合类题目时,同学们的难点和易错点往往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不知道该用“+”法还是“×”法;第二个就是不知道该用“A”(排列)还是“C”(组合),那我们这次先来帮助大家解决第一个问题----该用“+”法还是“×”法。
首先来看一道例题:王教授要从A地到B地参加学术会议,发现可选择的交通方式有2趟飞机,3趟高铁,4趟动车,求王教授从A地到B地一共有几种选择?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大家看完题目应该答案就出来了,答案应该是2+3+4=9种,那么其实我们就可以从这道简单的题目出发去考虑一下为什么在这道题的求解过程中我们用的是+法呢?是因为王教授的选择用枚举法罗列出来就是飞机1、2,高铁1、2、3和动车1、2、3、4,一共是9种。那么在考试中我们用枚举法可以将题目做出来,但是会比较浪费时间,所以我们考虑能不能用更常规的列式计算的方式把结果算出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无论选择飞机、高铁、动车这三类交通方式之间的任意一种都可以完成王教授的目标--从A地到B地,所以每一类选择之间都用的是“+”法,所以答案应该是2+3+4=9种,这就是分类要相加。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