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的结果,虽然没有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但经济增长却很缓慢。从1953年到1960年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只增长2.5%,这远远落后于西德、日本和前苏联,甚至也不如法国和意大利。
进入60年代,美国凯恩斯主义者詹姆斯·托宾和华尔特.海勒根据美国50年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混合经济”理论,提出以充分就业为核心的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即以4%的失业率为充分就业的标准,把达到这一标准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政府应争取把这潜在的增长率变为现实。具体讲,他们认为,美国政府应以失业率为4%的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3.5%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如果连续两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小于3.5%,即使经济处于上升时期,仍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这样,过去的所谓“逆经济风向而行事”的政策便有所改变,即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不实行紧缩政策,而要实行扩张性政策。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基本上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可避免地使财政赤字愈来愈严重,50年代财政赤字最大的是1959年,为129亿美元;60年代财政赤字最大的是1968年,为252亿美元;70年代财政赤字最大的是1976年,为664亿美元; 1985年增至2119亿美元;1990年为2560亿美元。在此形势下,美国朝野十分担忧,于1985年12月12日由里根签署了“格拉姆—拉德曼—霍林斯”平衡预算法。这个法案要求政府将联邦预算赤字按一个固定的日程表削减,到1991年实现预算平衡。如果政府的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不能就实现指标的措施达成协议时,开支自动削减。但实际上,美国政府达不到也从来没有达到过预算平衡。
附 2020年国内国际时政资料供参考:
那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王教授要从A地到B地参加学术会议,发现没有合适的直达交通方式,只能通过先到途中C地再转去B地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已知从A地到C地有2趟飞机,从C地到B地有3趟高铁,求王教授从A地去B地一共有几种选择?这道题答案应该是2×3=6种,我们来分析这道题,其实会发现只选择飞机不能完成王教授的目标,必须要结合第二步高铁才行,所以飞机与高铁之间要用“×”法,这就是分步要相乘。
那同学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实在我们自己做题的时候就已经对“+”法和“×”法进行了区分,只不过不是非常清晰而已。综合来看,各位考生只需要记住我们上面的得到的两个结论就可以了:(1)分类要相加;(2)分步要相乘。再进一步总结就是我们在做题的时候需要看所选方法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目标,如果可以独立完成任务目标用“+”法,如果不能独立完成任务目标要用“×”法。希望大家学习过这篇文章之后对于排列组合的“+”法和“×”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2020年国家电网招聘信息,欢迎关注长理职培官方微信号(clzp66),及时掌握考试资讯!长理职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