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A.否定 B.肯定
C.未置可否 D.有肯定有否定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作者隐藏观点的题目。单纯阅读本段文字会认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未置可否,但是细心观察会发现本段文字中“杰出的”一词加了表示反义的引号,这表达出了作者对“他们”的否定态度。故选A。
3.理解文意,抓住主旨
对于客观陈述性的文段,要找出作者的观点态度,通常要从分析文段的主旨入手,因为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与文段主旨有很大关系。
【例1】(2006·福建)设计问卷调查题时,“你喜欢教师这一受人尊敬的职业吗”、“医生认为吸烟对人体有害,你同意吗”这类问题,或带有倾向性,或带有诱导性,因此容易使被调查者在趋同心理的支配下,作出与本人真实想法相反的回答。
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
A.设计问卷调查时,要简洁些 B.设计问卷调查时,要直截了当
C.设计问卷调查时,要避免趋同心理 D.设计问卷调查时,提问方式要中性
【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观点态度题。文段先分析了问卷调查题的特点,然后指出这样的调查问卷难以获得真实的信息。可知作者的观点应该是问卷调查题的特点不应是“带有倾向性”和“带有诱导性”的,D项符合作者的观点。故选D。
【误区提示】本题的干扰项是C,趋同心理是针对被调查者来说的,对于设计问卷的人来说,只能是保证提问方式要中性。
《刑法》第30条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31条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考点1 单位犯罪中既存在纯正的单位犯罪(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如单位受贿罪、单位行贿罪),也存在不纯正的单位犯罪(可由单位构成也可由自然人构成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考点2 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或分则性条文明确规定。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如单位不能构成盗窃罪的犯罪主体。但若单位实施了盗窃罪,可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自然人犯罪。相关规定如下:
公司、企业等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未规定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的,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考点3 单位犯罪在主观方面既存在故意(如单位行贿罪),也存在过失(如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