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电信考试招聘常识(567)
同时,也不难发现,王某处于高负荷的工作中。王某究竟死于何因,尚需观察,但过劳是原因之一,恐怕没人否认。
知识分子早逝,是一个经常提起的沉重话题。蒋筑英、罗健夫、施光南、黄大年、王一成……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从科技界到教育界,从医疗界到新闻界……都不难找到早逝的英才。多年前曾有数据显示,知识分子的平均年龄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左右,而根据相关调查,中年高级知识分子慢性病患病率高达52.4%,高于普通人群组的45.3%。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坦言:“我们中国民族的聪明智慧并不让西方人,但是在学问事业方面的造就,我们常常赶不上他们。原因固然很多,身体羸弱是最重要的一种。”这些信写于数十年前,但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一个让人黯然的事实是,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英年早逝就曾引发一轮轮热议,但时至今日英才早逝现象仍然较为常见,原因何在?是知识分子不注重身体健康,还是压力过大疲于奔命,抑或在强烈的使命感支配下,将全部精力献身于事业中?
没有标准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知识分子一旦投入到工作中,确实无暇顾及自己身体。以医生为例,有网友说:“导致频繁发生医生猝死事件的原因,首先是长期的连续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且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医生也是血肉之躯,也经不起这种长期高负荷工作。医生每天都是拿自己的健康换取别人的健康,他们救死扶伤,却保障不了自己生命安危,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一下医护人员的健康!”平心而论,这不是撒娇,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道出了一些行业的艰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有了强健体魄才能更持久地建功立业,善于劳逸结合才能更加奋发有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政治上关怀院士、工作上支持院士、生活上关心院士,当好“后勤部长”。实际上,这话同样适用于知识分子,适用于广大劳动者。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