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行测指导:文章阅读(676)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因为美感体验是非反思的、不自觉的,美感体验的关键是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1.1.
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完全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1.2.
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1.3.
下面不属于朦胧美感的一项是( )。
A.隔花人远天涯近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学生听老师讲课似懂非懂
D.(东邻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1.4.
对画线的句子“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在文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
B.人应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C.体会美感应凭直觉而不能凭反省
D.欲望是万恶之源
1.5.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织袜机是英国牧师李·维利亚1593年发明的。关于这项发明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当年这位发明家为了向织袜女工梅丽求婚,苦思冥想,别出心裁地发明了能帮助梅丽摆脱繁重劳动的织袜机,并以此作为奉献给心上人的结婚礼物。
( ),男装最容易脏的部位是袖口和领子。没有一位妻子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个邋遢鬼,她们总希望自己的丈夫穿着体面地走在大街上,但天天洗衣服谈何容易?1825年,美国特洛伊城的汉娜·蒙塔基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难题,她设计的上衣带有可脱卸的领子,这不仅使丈夫每天都能穿着整洁,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自己以及很多像她那样的妇女家务劳动的强度。
带活轮的自行车在上一世纪末才问世。1887年,法国人皮埃尔·卡尔梅设计出了带活动轴辊的车轴。这项发明的动机是爱父之情。皮埃尔的父亲天天骑车去工作,毫不停歇地蹬车使他筋疲力尽,儿子的礼物帮了父亲的大忙。
1640年,著名的法国科学家布莱泽·帕斯卡的父亲被派往鲁昂任行政长官。17岁的小帕斯卡协助父亲计算税款。没完没了的繁杂运算弄得他疲惫不堪。小帕斯卡下决心要发明一台机器来帮助父亲完成这种费力的工作。两年以后,这种机器果真诞生了。小帕斯卡的机器只能做加法,能做乘法的计算机是铸钟匠的儿子利昂·博勒研制成功的。有意思的是,他不仅是小帕斯卡的同胞和同龄人,而且两人有相同的发明动机。
2.1.
填写在短文括号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可想而知
B.理所当然
C.众所周知
D.毫无悬念
2.2.
关于皮埃尔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他的发明轰动一时
B.他非常爱自己的父亲
C.父亲上班的路程比较远
D.他的礼物对父亲很重要
2.3.
谁的发明表达了夫妻之间的关心和恩爱?( )
A.
B.
C.
D.
2.4.
博勒为什么要发明计算机?( )
A.为了帮父亲计算税款
B.为了和小帕斯卡比赛
C.为了制造精确的钟表
D.为了减轻父亲的劳动强度
2.5.
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是( )。
A.爱的奇迹
B.爱的收获
C.爱的创造力
D.亲情与发明
在云南民间世代流传着关于抚仙湖“水下古城”的传说,有关专家对这座古文明众说纷纭,历史地理专家于希贤来到抚仙湖,并组织考察组乘坐潜水器潜入湖底,进行了观察与探测。他们利用声纳技术在水深15米处发现第一个目标,有一堵长约60多米,高约2米的石墙,石墙呈正南北向,还有石块堆砌的街道。声纳图显示,该建筑还具有中轴线和类似普通城市里的“一般居民居住区”。从建筑特点看,它们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古代建筑风格。没过多久,声纳图上又出现了新的目标:一大片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这片区域不如前一个群落大,但石料加工更精细,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另外所有散落的石块都是有序地排列。这一区域内还有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于教授推测,这里可能是古城的“富人区”。再次绕过一道200多米长,9米宽的石质城墙后,便是所谓的“贫民区”了。这片区域建筑物无论从规模、数量、体积,还是从石块的加工程度远远不如前两个区域。
于教授说,通过对湖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可以肯定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湖底的。同时这里位于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公元110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于教授还说,尽管古城的年代还需要进一步确认,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抚仙湖底确实有一座陷落的古滇建筑群落,且已经初具城市功能,因为具有不同级别的建筑群是判断是否构成城市的重要指标。该遗址面积有24平方公里,比世界著名的“庞贝古城”还要大。由于水下考察时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的残片,这给探测年代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但从水下建筑群石料的打制方式来看,湖中古城与滇中发现的古长城颇为相似,应与其处于同一年代,即距今约两千年前。水底古城是否就是一直未被发现的古滇国都?石头废墟下是否掩埋着曾经辉煌的古滇文明遗址?……我们期待着抚仙湖古城之迹早日被破解。
3.1.
文中划线处“没过多久,声纳图上又发现新的目标”,其目标是( )。
A.所谓的一般居民区
B.所谓的贫民区
C.所谓的“富人区”
D.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
3.2.
下列不属于“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依据的一项是( )。
A.石块堆放整齐
B.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
C.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
D.建筑群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古代建筑风格
3.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抚仙湖古城具有明显和发达的城市功能,城市已分为“一般居民区”“富人区”“贫民区”三大区域
B.抚仙湖古城比世界著名的“庞贝古城”还要大,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C.通过对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抚仙湖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的
D.抚仙湖古城是一个陷落的古滇时期的建筑群落
3.4.
根据文意,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测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抚仙湖古城的考察将暂时停止,因为古城的基本情况已被掌握
B.公元110年东汉时期抚仙湖地区的大地震是造成古城陷落湖底的根本原因
C.于教授的考察组利用声纳探测到沉积在湖底的动植物残骸和陶瓷残片,为进行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古城之谜有望早日被破解
D.湖中古城与滇中的古长城应该处于同一个时期,它们是距今人约两千年前的人类文化的遗址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四段“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可知“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不能完全满足。所以B项“完全满足”表述错误,当选。
同理,根据上句可知A项正确;根据“美感最强烈之点……这一瞬间产生临界点美感”可知C项正确;根据“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可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解题关键在于要使选项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B项中“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就是要达到使美感纯化的目的,所以B项完全能作为引文的依据,当选。
A项只能得出朦胧带给人美感这一观点,并不能推出“使美感纯化”;D项只是从反面推出了朦胧能带给人美感这一观点,同样并不能推出“使美感纯化”;C项与“使美感纯化”是并列关系,共同总结了“朦胧”的意义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C项听课“似懂非懂”,是指没太听明白,好像懂又好像不懂,明显并不是指意境的朦胧,所以不属于朦胧美感,当选。
A项是《西厢记》的唱词,张生暗恋的莺莺就在花丛那端,然而“隔花阴人远天涯近”,无从接近,遥远的天涯比起两人之间的距离来,反倒算是近的了,表达愿望不能达成的寥落和思念的深切。B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指琵琶女曲中声音虽近弱到无,但作者仍能够感受到曲子所蕴含的情调。D项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述女子非常美丽且美的恰到好处,增一分减一分都失色。ABD项都描述了欲望达不到或欣赏美物时的那种临界美感,都属于朦胧美感。
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词句理解。
定位原文,正是因为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朦胧才能使人产生无尽的美感,倘若欲望被满足了,便会索然无味,又需要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所以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就是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A项正确。
B项“设法满足欲望”与文意不符,文章说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CD项无中生有。
故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以偏概全,文章开头说“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所以D项错误,当选。
从文章第一段第一、二句可以推断A项正确;文章第四段说“行为科学”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其中论述的主要就是朦胧使人产生持久美感的原因,所以B正确;C项是对最后一段的概括,分析可知也是正确的。
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男装最容易脏的部位是袖口和领子”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常识。观察题干可以发现,空格处的成语需要独立成为一个分句。“众所周知”是说大家普遍都知道,可作分句,填入空格内符合文意。
A项“可想而知”意为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B项“理所当然”指按道理应该这样;D项“毫无悬念”指事情按照预先的设想发生,没有任何意外。这三项都不能用作分句,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A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交代皮埃尔的发明是否有轰动效应。由“这项发明的动机是爱父之情。皮埃尔的父亲天天骑车去工作,毫不停歇地蹬车使他筋疲力尽,儿子的礼物帮了父亲的大忙”可知B、C、D三项表述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A。
2.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汉娜·蒙塔基为了使“自己的丈夫穿着体面地走在大街上”而发明了可脱卸的领子,体现的是夫妻之爱。
A项为干扰项,李·维利亚的发明目的是求婚,还不属于夫妻之间的关爱;皮埃尔·卡尔梅和布莱泽·帕斯卡的发明动机是他们的爱父之情。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最后一句话提到博勒发明计算机的动机与帕斯卡相同,而帕斯卡发明计算机的动机是为了帮助父亲完成费力的计算工作,即“为了减轻父亲的劳动强度”。故正确答案为D。
2.5.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标题选择题。
阅读可知,文章通篇反映的主题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爱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文中列举的这几项发明或是向未婚妻奉献的礼物,或是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情意,或是为帮助父亲而发明的礼物,总之都是为了表达爱而作出的发明和创造,因此“爱的创造力”最为合适。
A、B项没有体现出文章的主体词“发明创造”;D项“亲情”范围过窄,不能囊括爱情,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语句理解题。
划线句子后,文章写道“一大片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于教授推测,这里可能是古城的富人区”,所以C正确;A、B选项与文意不符;D选项只是“富人区”的一部分。
故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阅读可知,发现新目标“一大片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后,介绍该建筑群落“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另外所有散落的石块都是有序地排列。这一区域还有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然后总结,“从这些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抓住“可以看出”这一关键词可知,“可以看出”前后两部分是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所以A、B、C三个选项均为“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的依据;D选项是从建筑特点描述第一个目标的,而不是描述“一大片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这一新目标的,所以不是题干的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D。
3.3.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文章第二段“抚仙湖底确实有一座陷落的古滇建筑群落,且已经初具城市功能”可知,A选项“仙湖古城具有明显和发达的城市功能”与文意相悖,所以A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故正确答案为A。
3.4.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文章最后一段“湖中古城与滇中发现的古长城颇为相似,应与其处于同一年代,即距今约两千年前”可知,D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文意,由文章中“古城的年代还需要进一步确认”、“我们期待着抚仙湖古城之迹早日被破解”可见,古城的基本情况没有被掌握;B选项不符合文意,阅读可知,虽然“可以肯定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湖底的”但是不能确定公元110年东汉时期发生的大地震就是造成古城陷落的自然灾害;C选项不符合文意,文章中说“水下考察时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的残片”。
故正确答案为D。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