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是山区农业大县,发展农业具有传统优势,但同时也是农业弱县,基础薄弱,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最近,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我县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改造传统农业凸显了现代农业元素
近几年来,我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市场需求,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路子,加快了传统农业的改造,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1、实行品种改良,优化了农业内部结构。优质稻面积达40万亩,占水稻总播面的63%,纽荷尔、山下红等市场畅销柑桔种植面积达2.6万亩,“湘蕾”金银花发展到5.2万亩,优质鸡蛋枣达3万亩,二元杂交母猪发展到2.86万头,年出栏三杂猪40余万头,水稻、柑桔、枣子、金银花、生猪五大产业的优质率达85%以上。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银花之乡”龙庄湾乡已发展金银花1.5万亩,年产值达3500万元,人平获利4200元,占该乡人平纯收入的70%。水田庄的黄瓤西瓜、双井的脆蜜桃、桐木坨的枣子、洑水湾的柑桔、岗东芭蕉的苗木花卉、观音阁坪里的草莓等等,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花)。
2、狠抓项目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先后实施了土地治理、标准良田、国土整理、农村通畅工程、通达工程、溆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农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建设路渠配套的标准农田2.5万亩。特别是溆水灌区项目,总投资达2亿多元,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现已投资1600万元完成渠道防渗2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万多亩。完成农村通畅工程676公里,通达工程566公里,乡村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极大改善。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新增农机具1.14万台套,全县农机具达4.9万台套,总动力达32.85万千瓦,实现机耕30万亩、机收15万亩。
3、推进产业开发,提高了种养综合效益。全县优质稻、柑桔、枣子、金银花面积分别达40万亩、12万亩、7.5万亩和7万亩,年出栏生猪达88万头,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张。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28家,其中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9家,11家企业跻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亿元。先后有翠玉猕猴桃、雪峰片片桔等5个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雪峰片片桔、沁园指接板、维康舒桔片、鸡蛋枣等5个产品被评为省、市名牌产品。制定了枣子、金银花、水稻、油菜、生猪、***鹅等农产品地方标准化生产规程,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73.6万亩、无公害生猪51万头,完成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绿色产品认证4个,生产标准化得到加强。
4、突出规模生产,激活了农业经营模式。土地流转加快。全县已有3.7万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21.85万亩。福香果品合作社,在全县9个乡镇租赁土地4260亩建立标准化柑桔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197家,成员达2万多人,其中专业合作社121家,连接各类基地11.48万亩,带动农户5.01万户。生源优质稻专业合作社从10名社员 408亩水田发展到7个分社480名社员,集约土地3100亩,与5200户农户建立订单生产,总面积达19690亩。规模大户迅猛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种植规模20亩以上的大户达1640户,其中100亩以上的153户,规模养殖大户1520户,其中年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大户180户,1000头以上的37户。
二、发展现代农业希望与困难并存
我县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潜力大、希望大,但障碍因素也较多。
1、土地流转不畅。全县土地流转尚处于初始阶段、无序状态,流转不规范,流转范围窄,流转规模不大,特别是集中成片规模流转更难。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意识旧。农民对土地的眷念根深蒂固,视土地为命根子,部分农户明知种田效益低,宁守着几分地耕作,也不愿流转给他人。有的外出务工者担心打工受挫,给自己留下“后路”,宁愿抛荒或由别人代耕,也不愿长期流转土地。二是机制不活。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尚未建立,流转市场未形成,造成放任自流,无人监管,流入、流出方缺乏信息沟通,流转程序不规范、容易引发矛盾纠纷。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是标准化生产严重滞后。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思想观念落后,只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加上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生产的规模小,实力弱,导致农药、化肥滥施乱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得不到落实。二是加工水平不高。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未形成群体优势,多数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生产能力和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的带动能力弱。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前些年,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不得不以经营为主谋求生存,技术推广、服务难以到位。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服务机构,结构松散,会员联系不紧密,协作性不强,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服务层次不高,带动能力弱。
3、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耕地质量逐年下降,低产田面积不断增加,占全县的30%;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全县有病险水库67座,占总数的67.6%,病险山塘占总数的91.3%,废弃渠道近2000公里,占总长的20%,渠系利用系数不到0.5,渗漏相当严重。二是机械化装备水平不高。农田机耕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农田根本没有机耕道,加上柴油机等农机具不属补贴范围,影响了农机具的推广和使用,全县中型拖拉机仅15台,联合收割机248台,水稻机械化水平不到30%,其他作物机械化刚刚起步,农副产品和畜牧养殖机械更少。
4、农民素质偏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仍禁锢在传统农业之中,思想保守、封闭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农民文化素质低,据初步统计,全县农民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仍占70%以上,高中以上不足30%,而且,大多数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大多为老者。如祖市殿镇四门村共2060人,有劳力1430人,外出务工884人,仍从事农业生产560人,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中,年龄60岁以上的270人,50-60岁的230人,30-50岁的60人,文化程度高中77人,初中及以下408人,文盲75人。
5、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对农业投入较薄弱,而且由于资金部门分割、分块管理、整合力度不强,使用效率不高。金融部门为化解风险而采取严格的担保、抵押政策,农户贷款十分困难。农业银行的惠农卡贷款政策,银行担心收不回贷款,真正贷给农民的资金十分少。农业发展银行每年进行一次“清零”,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多数企业不愿贷款。同时,农业是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农民自身投入不足,发展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围绕四个重点,解决四大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完善产业化经营体制,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1、大力发展农业工厂化生产,解决农产品商品率提升不快的问题。一是实行基地规模扩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基地的规模扩张,形成集中连片开发的产业带。突出主导产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转变农业生产主体,依靠公司化运作,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专业化、规模化开发路子。力争到2015年,全县优质稻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优质柑桔基地15万亩,枣子基地达10万亩,金银花基地达10万亩,年出栏生猪达150万头。同时,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时鲜蔬菜、苗木花卉、农家乐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突出抓好柑桔、枣子等鲜销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优势农产品,引导和扶植农户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和强化加工产业集群,引导和鼓励有一定实力的加工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盘活资本,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雪峰公司、芳香米业、金裕米业、鼎立木业、文理生物、紫牛科技等市级龙头企业建设,力争通过3-5年努力,培育出2-3家省级龙头企业,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农民发展。三是打造品牌。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产后加工水平,争创名牌。加强品牌的宣传、炒作,把名牌做强、规模做大,真正打造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向市场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
2、切实加强科技推广应用,解决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一要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推进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111”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培训,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一批农民技术员和科技二传手、示范户,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政策,知晓法规,学会经营,懂得管理,掌握技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二要推广良种良法。着眼国际国内市场,引进和推广适宜我县发展的优良品种,并选育一批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逐步实现品种的优质化,迎合市场需求。加快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推广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立体种养、生物防虫、节水灌溉、低能耗设施农业等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保鲜等加工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三要实施标准化生产。立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县农产品地方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控制,使农产品生产安全、生态、高效。加快标准推广应用,强化技术培训、指导,通过制订安全生产明白卡、警示语等有效方式,让农民明白该怎么生产,不该怎么生产。大力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小区、示范基地,普及成套标准化生产技术,引导和带动农户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标准的检验,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对标准化生产的产品,诱导利用,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价格。
3、着力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解决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一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以项目为抓手,整合资金,项目向优势产区倾斜、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实施土地治理、国土平整、标准良田、基本口粮田等项目建设。力争通过3-5年努力,建设20万亩渠路配套、排灌自如、运输便利的标准田园,并深入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培肥地方,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二要改善水利设施条件。着重抓好溆水灌区配套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力争5年内完成上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立足自力更生,强化对水利设施的管护,建立定期清淤疏通和加固防御制度,保证灌溉畅通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使主产区农田基本达到可排可灌、旱涝保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要搞好农村道路建设。对规模种养基地、示范区,优先安排乡村道路建设项目,把公路硬化到生产基地,连接到山头,便于农产品及生产资料的运输。合理配置田间道路,全面改善田间道路落后的现状,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保障。四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发展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推广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以及符合山区发展的小型翻耕、收割、施药机械,全县粮食主产乡镇的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率达90%,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
4、加快推进农村改革,解决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一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承包权的流转,是推进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前提。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加强宣传,合理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分散的土地资源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集中,搞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土地资产评估,发布流转信息,依法规范流转程序,及时调处流转纠纷,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二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把农户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打破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在技术传递、信息集约、产业开发、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三要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原则,深化乡镇七站八所改革,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疫病防治、农村现代物流、金融支持、信息服务五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群众组建农业生产型、农技服务型、农产品加工营销型、农村信息服务型等合作组织或公司,采取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依托专业化组织,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加强金融支持服务,探索发展村镇银行、农业担保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新型组织,为农民提供贷款服务。金融部门要降低门槛,创新担保形式,实行农户联保贷款和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拓宽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话、宣传单等手段,及时、准确地为农户提供产品市场供求、病虫测报、农业科技、价格行情等信息,满足现代农业信息化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市场需求,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路子,加快了传统农业的改造,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1、实行品种改良,优化了农业内部结构。优质稻面积达40万亩,占水稻总播面的63%,纽荷尔、山下红等市场畅销柑桔种植面积达2.6万亩,“湘蕾”金银花发展到5.2万亩,优质鸡蛋枣达3万亩,二元杂交母猪发展到2.86万头,年出栏三杂猪40余万头,水稻、柑桔、枣子、金银花、生猪五大产业的优质率达85%以上。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银花之乡”龙庄湾乡已发展金银花1.5万亩,年产值达3500万元,人平获利4200元,占该乡人平纯收入的70%。水田庄的黄瓤西瓜、双井的脆蜜桃、桐木坨的枣子、洑水湾的柑桔、岗东芭蕉的苗木花卉、观音阁坪里的草莓等等,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花)。
2、狠抓项目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先后实施了土地治理、标准良田、国土整理、农村通畅工程、通达工程、溆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农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建设路渠配套的标准农田2.5万亩。特别是溆水灌区项目,总投资达2亿多元,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现已投资1600万元完成渠道防渗2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万多亩。完成农村通畅工程676公里,通达工程566公里,乡村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极大改善。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新增农机具1.14万台套,全县农机具达4.9万台套,总动力达32.85万千瓦,实现机耕30万亩、机收15万亩。
3、推进产业开发,提高了种养综合效益。全县优质稻、柑桔、枣子、金银花面积分别达40万亩、12万亩、7.5万亩和7万亩,年出栏生猪达88万头,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张。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28家,其中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9家,11家企业跻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亿元。先后有翠玉猕猴桃、雪峰片片桔等5个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雪峰片片桔、沁园指接板、维康舒桔片、鸡蛋枣等5个产品被评为省、市名牌产品。制定了枣子、金银花、水稻、油菜、生猪、***鹅等农产品地方标准化生产规程,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73.6万亩、无公害生猪51万头,完成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绿色产品认证4个,生产标准化得到加强。
4、突出规模生产,激活了农业经营模式。土地流转加快。全县已有3.7万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21.85万亩。福香果品合作社,在全县9个乡镇租赁土地4260亩建立标准化柑桔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197家,成员达2万多人,其中专业合作社121家,连接各类基地11.48万亩,带动农户5.01万户。生源优质稻专业合作社从10名社员 408亩水田发展到7个分社480名社员,集约土地3100亩,与5200户农户建立订单生产,总面积达19690亩。规模大户迅猛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种植规模20亩以上的大户达1640户,其中100亩以上的153户,规模养殖大户1520户,其中年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大户180户,1000头以上的37户。
二、发展现代农业希望与困难并存
我县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潜力大、希望大,但障碍因素也较多。
1、土地流转不畅。全县土地流转尚处于初始阶段、无序状态,流转不规范,流转范围窄,流转规模不大,特别是集中成片规模流转更难。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意识旧。农民对土地的眷念根深蒂固,视土地为命根子,部分农户明知种田效益低,宁守着几分地耕作,也不愿流转给他人。有的外出务工者担心打工受挫,给自己留下“后路”,宁愿抛荒或由别人代耕,也不愿长期流转土地。二是机制不活。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尚未建立,流转市场未形成,造成放任自流,无人监管,流入、流出方缺乏信息沟通,流转程序不规范、容易引发矛盾纠纷。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是标准化生产严重滞后。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思想观念落后,只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加上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生产的规模小,实力弱,导致农药、化肥滥施乱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得不到落实。二是加工水平不高。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未形成群体优势,多数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生产能力和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的带动能力弱。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前些年,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不得不以经营为主谋求生存,技术推广、服务难以到位。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服务机构,结构松散,会员联系不紧密,协作性不强,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服务层次不高,带动能力弱。
3、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耕地质量逐年下降,低产田面积不断增加,占全县的30%;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全县有病险水库67座,占总数的67.6%,病险山塘占总数的91.3%,废弃渠道近2000公里,占总长的20%,渠系利用系数不到0.5,渗漏相当严重。二是机械化装备水平不高。农田机耕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农田根本没有机耕道,加上柴油机等农机具不属补贴范围,影响了农机具的推广和使用,全县中型拖拉机仅15台,联合收割机248台,水稻机械化水平不到30%,其他作物机械化刚刚起步,农副产品和畜牧养殖机械更少。
4、农民素质偏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仍禁锢在传统农业之中,思想保守、封闭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农民文化素质低,据初步统计,全县农民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仍占70%以上,高中以上不足30%,而且,大多数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大多为老者。如祖市殿镇四门村共2060人,有劳力1430人,外出务工884人,仍从事农业生产560人,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中,年龄60岁以上的270人,50-60岁的230人,30-50岁的60人,文化程度高中77人,初中及以下408人,文盲75人。
5、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对农业投入较薄弱,而且由于资金部门分割、分块管理、整合力度不强,使用效率不高。金融部门为化解风险而采取严格的担保、抵押政策,农户贷款十分困难。农业银行的惠农卡贷款政策,银行担心收不回贷款,真正贷给农民的资金十分少。农业发展银行每年进行一次“清零”,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多数企业不愿贷款。同时,农业是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农民自身投入不足,发展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围绕四个重点,解决四大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完善产业化经营体制,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1、大力发展农业工厂化生产,解决农产品商品率提升不快的问题。一是实行基地规模扩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基地的规模扩张,形成集中连片开发的产业带。突出主导产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转变农业生产主体,依靠公司化运作,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专业化、规模化开发路子。力争到2015年,全县优质稻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优质柑桔基地15万亩,枣子基地达10万亩,金银花基地达10万亩,年出栏生猪达150万头。同时,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时鲜蔬菜、苗木花卉、农家乐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突出抓好柑桔、枣子等鲜销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优势农产品,引导和扶植农户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和强化加工产业集群,引导和鼓励有一定实力的加工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盘活资本,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雪峰公司、芳香米业、金裕米业、鼎立木业、文理生物、紫牛科技等市级龙头企业建设,力争通过3-5年努力,培育出2-3家省级龙头企业,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农民发展。三是打造品牌。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产后加工水平,争创名牌。加强品牌的宣传、炒作,把名牌做强、规模做大,真正打造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向市场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
2、切实加强科技推广应用,解决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一要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推进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111”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培训,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一批农民技术员和科技二传手、示范户,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政策,知晓法规,学会经营,懂得管理,掌握技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二要推广良种良法。着眼国际国内市场,引进和推广适宜我县发展的优良品种,并选育一批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逐步实现品种的优质化,迎合市场需求。加快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推广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立体种养、生物防虫、节水灌溉、低能耗设施农业等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保鲜等加工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三要实施标准化生产。立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县农产品地方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控制,使农产品生产安全、生态、高效。加快标准推广应用,强化技术培训、指导,通过制订安全生产明白卡、警示语等有效方式,让农民明白该怎么生产,不该怎么生产。大力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小区、示范基地,普及成套标准化生产技术,引导和带动农户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标准的检验,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对标准化生产的产品,诱导利用,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价格。
3、着力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解决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一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以项目为抓手,整合资金,项目向优势产区倾斜、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实施土地治理、国土平整、标准良田、基本口粮田等项目建设。力争通过3-5年努力,建设20万亩渠路配套、排灌自如、运输便利的标准田园,并深入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培肥地方,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二要改善水利设施条件。着重抓好溆水灌区配套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力争5年内完成上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立足自力更生,强化对水利设施的管护,建立定期清淤疏通和加固防御制度,保证灌溉畅通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使主产区农田基本达到可排可灌、旱涝保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要搞好农村道路建设。对规模种养基地、示范区,优先安排乡村道路建设项目,把公路硬化到生产基地,连接到山头,便于农产品及生产资料的运输。合理配置田间道路,全面改善田间道路落后的现状,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保障。四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发展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推广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以及符合山区发展的小型翻耕、收割、施药机械,全县粮食主产乡镇的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率达90%,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
4、加快推进农村改革,解决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一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承包权的流转,是推进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前提。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加强宣传,合理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分散的土地资源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集中,搞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土地资产评估,发布流转信息,依法规范流转程序,及时调处流转纠纷,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二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把农户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打破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在技术传递、信息集约、产业开发、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三要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原则,深化乡镇七站八所改革,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疫病防治、农村现代物流、金融支持、信息服务五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群众组建农业生产型、农技服务型、农产品加工营销型、农村信息服务型等合作组织或公司,采取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依托专业化组织,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加强金融支持服务,探索发展村镇银行、农业担保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新型组织,为农民提供贷款服务。金融部门要降低门槛,创新担保形式,实行农户联保贷款和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拓宽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话、宣传单等手段,及时、准确地为农户提供产品市场供求、病虫测报、农业科技、价格行情等信息,满足现代农业信息化的需要。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