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密码】活动归途中传来消息,今年襄阳有四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引发了大家热议:“最美家庭”“美”在何处?请认真探究以下两则材料,破解“美”的“密码”。(2 分)(材料略) 试卷中命题者创造性地把课本“背起行囊走四方”综合性活动,灵活变化为“背起行囊走襄阳”,通过试题,引领着考生愉快地参与自己家乡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世界。“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在行走中体验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并借此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的语文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仿写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等,很好地阐释了语文即生活的理念。【明辨节日】,命题者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让“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变得触手可及,很自然地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自豪感。【破解密码】,探究襄阳市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美”的实质,该试题强烈的时代感扑面而来,让“师者”“传道”不再那么空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春风春雨中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理念。
如何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这道中考试题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启示一,应该引导学生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走进文化。语文即生活。难道把语文课本上的几十篇文章教完,就算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了吗?语文在生活里,生活里面有语文。年轻时的司马迁登泰山,探禹穴,访黄帝故里,为以后写就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年轻时的毛泽东上衡山,下湘潭,听农民心声,写出了大革命时期关于农民问题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年轻的中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学学先贤,在游山玩水、走街串巷中去考察民情、了解文化、写写游记或者调查报告呢?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各地民俗地域文化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地渗透进民俗地域文化,就必须让学生走入生活,亲身去实践,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科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引用。”。
启示二, 立足文本,课堂渗透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涉及到民俗地域文化方面的内容,教师可适当进行有效的文本拓展延伸。比如在鲁迅的《阿长与<三海经>》中讲到“吃福橘”,新年第一天说祝福语等等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人物形象就更为鲜明,给人更深刻的教育意义。启示三,应该引导学生深挖家乡的地域文化。所谓地域文化,广义上是指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它包括地方的政治、经济、历史、名胜、环境、风俗等方面的文化信息。比如 “村居秀士”(康志煌)的《襄阳赋》,襄阳的文化经典十分丰富:从熊绎始祖、羊杜祠、史家凿齿,到聂海胜两度飞天、襄阳大桥飞架,应有尽有。读读《襄阳赋》之类的襄阳地域文化文章,学生会对家乡丰厚的文化底蕴倍感自豪。启示四,地域文化渗透教育,应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领会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这几点启示,得益于中考魔棒的点化。 2018/3/9 于襄阳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2.钱理群 《贵州读本》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3.“村居秀士”(康志煌)2014年12月14日于闽泉州市永春县发表的《襄阳赋(新篇)》。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