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拓展县域财政收入空间的对策思考
关于拓展县域财政收入空间的对策思考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其影响也由金融机构蔓延到实体经济,迅速波及世界各国。2008年四季度以来,受其影响,我县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企业效益、税收大幅下滑,财政收入增幅迅速回落,并且这种影响还在进一步的加剧和蔓延;2009年元至四月份全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4亿元,同比下降33.2%。在当前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面对今年财政收入任务重、难度大的严峻形势,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笔者从如何拓展我县财政收入空间,从而保证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保障全县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当前财政增收困难的成因分析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财政收入的变化就成为经济的晴雨表,我县经济遭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已经充分体现在财政收入的波动上。当前财政增收的困难必须从税源的结构和财源的建设上找寻深层次的原因。
(一)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快。我县是传统的农业人口大县,通过多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使农业生产规模、产业化等得到提高和突破。涉农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目前的150家,其中初具规模的有1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企业4家。2009年前四个月由农业企业提供的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81.5万元,同比增长82.9%,占财政总收入的1.3%,虽然同比增幅较大,但总量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农业企业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资源型财源短板日显突出。我县支柱税源企业主要在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大行业提供的税收2008年度达35779万元,占税收收入的68.8%,财政收入的57.1%,可见这三大行业是我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其经营成果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同时这些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生产工艺水平低,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的现状,主要产品粗铜沙、电解铝、电解锰、化工原料等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的资源型和原料型初加工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抵抗冲击的应变能力弱。随着去年四季度以来价格的持续走低,我县冶金、化工行业全面陷入减产、限产甚至半停产、停产的不利局面,直接导致了今年前四个月财政收入的大幅下滑。
(三)骨干财源涉及领域单一局限。截止目前我县规模以上企业150家,其中工业企业105家、建筑企业16家、房地产11家、商业企业13家、餐饮住宿企业5家;按照产业类别分,第一产业农业企业2家、第二产业工业企业119、第三产业29家,虽然第二产业的不断壮大,表明了我县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但一、三产业相对而言显得过于薄弱,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在税收上得以体现,服务业灵活、广泛的综合功能强的特点也没有得以发挥。
(四)财源建设投入产出不成正比。2008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67.1%,全县财政收入增幅23.0%;今年一季度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77.2%,财政收入增幅-37.4%。财政收入增幅较投资增幅分别低出44个百分点和114个百分点。财源建设的投入即使剔除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没有起到较好的带动、拉动作用,绝大部分招商项目或企业尚在建设期或试生产期,实现的税收较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县财源整体结构不优、质量不高、效益不稳、抗风险能力弱、应变能力不强,特别是骨干财源类型单一局限的症结。
二、拓展我县财政收入空间的对策思考
增强财政增收的潜力,必须跳出财政,从经济工作、财源建设、税收管理多角度全方位统筹协调考虑,按照“盘活存量、扩大总量、储备增量、加强监管”的思路,切实抓好经济和财源建设工作,才能不断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以此作为拓展我县财政收入空间的有效途径。
(一)夯实基础、壮大优势,促进支柱财源多元化
针对我县传统优势产业遭受冲击最大的实际情况,必须按照当前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适时适度地对我县冶金、建材、化工、纺织、能源等行业进行有效地改造,以提升产业、产品的竞争力和税收贡献,力求做到夯实基础,壮大优势,促进支柱财源多元化。
一是加大投入,支持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创新融资渠道,为企业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供融资服务,加快对冶金、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竞争力,再造传统产业的新优势。
二是引导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我县几大传统产业,除华新水泥、鸿骏铝业企业规模较大,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外,其他行业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要把握此次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研究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产业内的企业联合、重组,以存量资源创造增量资源,做大做强中小企业。
三是抓好延伸加工,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调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把拉长我县优势产业链条、抓好延伸加工放在突出的位置,重点围绕铝产品、水泥、金铜三大行业做好文章,尽快形成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柱税源作用。
(二)优化配置、扭转劣势,促进三产财源协调化
第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应该加快农业财源建设的转型步伐,发挥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一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格局,统筹规划,着力培植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如:富川油脂、远东麻纺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
二是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无公害、緑色、有机产品等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如:创建全国、全省的油茶大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加快优质粮油、苎麻、蔬菜、水产、林特、畜牧等六大特色农业板块建设;加快推进中粮集团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农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提高农业增收的途径。
三是健全、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引入培植市场经纪和组织人才,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使之与国内市场相联系,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千方百计的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服务。
第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升三产财政贡献率。第三产业的特点是经营活、范围广、成长快,综合功能强,能够把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运行,有利于发挥一、二产业的潜力和效益。
一是立足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快推进仙岛湖、七峰山、网湖湿地等自然风光资源以及龙港老区、鄂东南陵园等人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创建休闲、度假、观光农业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
二是适应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商贸的趋势,利用好“一带两圈”带来的机遇,加快推进沿江工业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以棋盘洲物流园的开发建设为突破,建立现代物流,更好服务和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
三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新需要,积极促进金融、保险、地产、信息、通讯、证劵交易、中介服务、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第三产业创业,盘活、做大第三产业,使得三产成为财政增收的新亮点。
(三)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促进后备财源梯次化
第一、狠抓招商引资。转变观念,调整方向,确定重点,着重从增加我县地方财政收入角度考虑,立足发展城东工业园区和打造传统产业集群,引进一批规模大、产业关联高的项目。一是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引进以龙头产品带动发展集约型的产业集群,尽快形成冶金、水泥、化工三大重点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促进和扩大就业;四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或没有禁止的前提和范围内,加大招商引税的力度,在可以调控的范围内快速增加财政收入。
第二、支持项目建设。项目就是发展,支持项目建设,是各级各部门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按照“建成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包装储备一批、加快推进一批”的要求,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一是要保障重点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积极支持重大项目的争取工作;二是要把好项目申报、论证、决策的关口,切实选好、选准一批项目;三是要加强对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服务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项目建设的大环境。
(四)强化监管、应收尽收,促进收入增长有序化
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在切实抓好经济、财源建设的同时,加大依法治税力度,进一步挖掘税收增收潜力,做到应收尽收,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严格依法治税。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纳税申报服务体系,提高纳税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大征管、稽查力度,规范税收秩序,严格依率计征,做到依法征管;严格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税收减免优惠企业的审批工作,坚决打击偷、逃、漏、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
二是建立监控促收机制。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的技术平台,加快财税库横向联网的建设和启用,全面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加强对重点税源的跟踪管理,做好税收收入的预测分析工作;建立将税收收入的监控纳入财政监督的日常工作机制,启动年度对重点行业、重点纳税企业的税收大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
三是加大增收节支工作力度。要树立节约也是增收的观念,在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各级各部门都要自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大力压缩公用经费支出,严格控制新增支出,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前提下,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其影响也由金融机构蔓延到实体经济,迅速波及世界各国。2008年四季度以来,受其影响,我县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企业效益、税收大幅下滑,财政收入增幅迅速回落,并且这种影响还在进一步的加剧和蔓延;2009年元至四月份全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4亿元,同比下降33.2%。在当前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面对今年财政收入任务重、难度大的严峻形势,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笔者从如何拓展我县财政收入空间,从而保证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保障全县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当前财政增收困难的成因分析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财政收入的变化就成为经济的晴雨表,我县经济遭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已经充分体现在财政收入的波动上。当前财政增收的困难必须从税源的结构和财源的建设上找寻深层次的原因。
(一)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快。我县是传统的农业人口大县,通过多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使农业生产规模、产业化等得到提高和突破。涉农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目前的150家,其中初具规模的有1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企业4家。2009年前四个月由农业企业提供的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81.5万元,同比增长82.9%,占财政总收入的1.3%,虽然同比增幅较大,但总量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农业企业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资源型财源短板日显突出。我县支柱税源企业主要在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大行业提供的税收2008年度达35779万元,占税收收入的68.8%,财政收入的57.1%,可见这三大行业是我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其经营成果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同时这些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生产工艺水平低,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的现状,主要产品粗铜沙、电解铝、电解锰、化工原料等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的资源型和原料型初加工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抵抗冲击的应变能力弱。随着去年四季度以来价格的持续走低,我县冶金、化工行业全面陷入减产、限产甚至半停产、停产的不利局面,直接导致了今年前四个月财政收入的大幅下滑。
(三)骨干财源涉及领域单一局限。截止目前我县规模以上企业150家,其中工业企业105家、建筑企业16家、房地产11家、商业企业13家、餐饮住宿企业5家;按照产业类别分,第一产业农业企业2家、第二产业工业企业119、第三产业29家,虽然第二产业的不断壮大,表明了我县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但一、三产业相对而言显得过于薄弱,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在税收上得以体现,服务业灵活、广泛的综合功能强的特点也没有得以发挥。
(四)财源建设投入产出不成正比。2008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67.1%,全县财政收入增幅23.0%;今年一季度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77.2%,财政收入增幅-37.4%。财政收入增幅较投资增幅分别低出44个百分点和114个百分点。财源建设的投入即使剔除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没有起到较好的带动、拉动作用,绝大部分招商项目或企业尚在建设期或试生产期,实现的税收较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县财源整体结构不优、质量不高、效益不稳、抗风险能力弱、应变能力不强,特别是骨干财源类型单一局限的症结。
二、拓展我县财政收入空间的对策思考
增强财政增收的潜力,必须跳出财政,从经济工作、财源建设、税收管理多角度全方位统筹协调考虑,按照“盘活存量、扩大总量、储备增量、加强监管”的思路,切实抓好经济和财源建设工作,才能不断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以此作为拓展我县财政收入空间的有效途径。
(一)夯实基础、壮大优势,促进支柱财源多元化
针对我县传统优势产业遭受冲击最大的实际情况,必须按照当前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适时适度地对我县冶金、建材、化工、纺织、能源等行业进行有效地改造,以提升产业、产品的竞争力和税收贡献,力求做到夯实基础,壮大优势,促进支柱财源多元化。
一是加大投入,支持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创新融资渠道,为企业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供融资服务,加快对冶金、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竞争力,再造传统产业的新优势。
二是引导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我县几大传统产业,除华新水泥、鸿骏铝业企业规模较大,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外,其他行业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要把握此次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研究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产业内的企业联合、重组,以存量资源创造增量资源,做大做强中小企业。
三是抓好延伸加工,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调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把拉长我县优势产业链条、抓好延伸加工放在突出的位置,重点围绕铝产品、水泥、金铜三大行业做好文章,尽快形成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柱税源作用。
(二)优化配置、扭转劣势,促进三产财源协调化
第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应该加快农业财源建设的转型步伐,发挥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一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格局,统筹规划,着力培植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如:富川油脂、远东麻纺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
二是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无公害、緑色、有机产品等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如:创建全国、全省的油茶大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加快优质粮油、苎麻、蔬菜、水产、林特、畜牧等六大特色农业板块建设;加快推进中粮集团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农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提高农业增收的途径。
三是健全、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引入培植市场经纪和组织人才,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使之与国内市场相联系,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千方百计的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服务。
第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升三产财政贡献率。第三产业的特点是经营活、范围广、成长快,综合功能强,能够把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运行,有利于发挥一、二产业的潜力和效益。
一是立足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快推进仙岛湖、七峰山、网湖湿地等自然风光资源以及龙港老区、鄂东南陵园等人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创建休闲、度假、观光农业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
二是适应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商贸的趋势,利用好“一带两圈”带来的机遇,加快推进沿江工业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以棋盘洲物流园的开发建设为突破,建立现代物流,更好服务和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
三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新需要,积极促进金融、保险、地产、信息、通讯、证劵交易、中介服务、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第三产业创业,盘活、做大第三产业,使得三产成为财政增收的新亮点。
(三)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促进后备财源梯次化
第一、狠抓招商引资。转变观念,调整方向,确定重点,着重从增加我县地方财政收入角度考虑,立足发展城东工业园区和打造传统产业集群,引进一批规模大、产业关联高的项目。一是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引进以龙头产品带动发展集约型的产业集群,尽快形成冶金、水泥、化工三大重点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促进和扩大就业;四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或没有禁止的前提和范围内,加大招商引税的力度,在可以调控的范围内快速增加财政收入。
第二、支持项目建设。项目就是发展,支持项目建设,是各级各部门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按照“建成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包装储备一批、加快推进一批”的要求,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一是要保障重点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积极支持重大项目的争取工作;二是要把好项目申报、论证、决策的关口,切实选好、选准一批项目;三是要加强对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服务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项目建设的大环境。
(四)强化监管、应收尽收,促进收入增长有序化
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在切实抓好经济、财源建设的同时,加大依法治税力度,进一步挖掘税收增收潜力,做到应收尽收,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严格依法治税。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纳税申报服务体系,提高纳税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大征管、稽查力度,规范税收秩序,严格依率计征,做到依法征管;严格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税收减免优惠企业的审批工作,坚决打击偷、逃、漏、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
二是建立监控促收机制。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的技术平台,加快财税库横向联网的建设和启用,全面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加强对重点税源的跟踪管理,做好税收收入的预测分析工作;建立将税收收入的监控纳入财政监督的日常工作机制,启动年度对重点行业、重点纳税企业的税收大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
三是加大增收节支工作力度。要树立节约也是增收的观念,在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各级各部门都要自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大力压缩公用经费支出,严格控制新增支出,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前提下,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