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鲁迅相遇》读后感
《与鲁迅相遇》内容概要:本书是钱理群在告别北大讲坛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的现场录音整理讲稿。钱理群试图把鲁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对其生命足迹、思想脉络和文学作品一并进行“文本细读”。隐约回荡在这纸面和文字间的钱理群的苍老而暗哑的声音,在春日阳光漫漫的课堂中,把不再是神话人物和历史雕像的鲁迅与年轻学子们维系在一起……
《与鲁迅相遇》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这本书是根据钱理群在北大最后一次上“鲁迅研究”课的现场录音整理的文字稿。因为是课堂实录,所以现场感很强。通过阅读能够强烈感受到钱先生的风采,他的音容举止也仿佛就在眼前。这对于我来说,不用进入北大就能聆听到名师的教诲,真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 这书我读了两遍。现在还记得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处是钱先生的开场白。在开场白中,他说了一句话,“读鲁迅作品是要有缘份的”。我感觉是这样的。在中学时我不喜欢鲁迅,在大学时则开始喜欢鲁迅。要说道理这里面自然会有,但都没有这一个“缘”字来得简洁明了。就像《大话西游》里面的一句话——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当然不需要。对一个作家来说也是如此。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他的文字触动了自己内心的某根神经并立刻对他有感觉了,这种感觉就说明缘来了。喜欢就是缘,不喜欢则是无缘,无缘对面不相识,再怎么说都是多余的。对于鲁迅这样的作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他。因为他的文字不会给人带来快乐。他自己在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正视淋漓的鲜血,他用锋芒毕露的笔来表现它来揭露它。他无情得解剖别人,也无情得在解剖自己。他的文字会给我们带来压抑,会带来直刺内心的阵痛。所以钱先生说,“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就走进鲁迅了”。所以,与鲁迅相遇,需要一份机缘需要一份心境,不可强求。与鲁迅相遇,其实就是与鲁迅生命的相遇。这样的相遇,不会是欢声笑语的,不会是心平气和的,但一旦走进去,就会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一次震撼一次洗礼。 另一处是钱先生说1936年鲁迅与左联及中共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鲁迅对中共是取合作态度的……
与鲁迅相遇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上一辈,有反思愿望和能力的,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才体验到鲁迅的,经历了那场灾难,进入绝望的境地,这才找到鲁迅。我们是怎么认识鲁迅的?是在中学的课本里,以后也没有什么机会接触鲁迅、了解鲁迅,我读的是工科,不如在文科或很综合的大学里,如北大,可以听钱理群先生讲鲁迅。不过,也没什么,心向往之,“之”是经典和价值充足的,心与之总会相遇,这不,我最近就读到了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和他的《鲁迅作品15讲》。这还是一个开始,就好像要结交一个大人物,现在还在委托与大人物相识、理解大人物的人物。要想结识,总得知道点大人物吧。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可以类比的现象:比方你到一处风景名胜地或者历史文化地去旅游参观,常常是脑子一片空白,所有感官的感触就是眼的满足,而无其他。要是不到那个地方,而是在书刊、电视里跟着行家里手去看看、听听、感受感受,反倒脑子活跃些。这是为什么?是不是真的不懂就是不懂,是不是人一定要学习,哪怕是熟视的东西?同样的道理,我也买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和《野草》读啊,再与钱理群读的一比较,我真恨不得自己不读了,就读钱理群算了。唉,我们还是根据自己的功力和理解,看看能不能交上鲁迅吧,交不了,有事我看就委托钱理群算了,以后找谁再看。不过自己也不要放弃努力,也试图去理解和了解鲁迅,并找到些关于这些理解和了解的依据。慢慢来,把对鲁迅的东西积攒起来,到时候再整理下,看是否长进了。鲁迅是战斗的,这是以前就有的印象。现在增加两个概念:鲁迅是深刻关注生命和弱者的,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奴役。他身体力行的“生命之爱”是一种“推己而及人(和万物),推人(和万物)而及己”的博爱。鲁迅说,“博大的诗人”是必定“感得全人世间,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所有的生命,他们的欢乐与痛苦,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中国国民性里缺少的是什么呢?是“诚”与“爱”,鲁迅有的不是私仇,而是公恨……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