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读后感2000字
如果一位作家的多部作品都围绕一片土地、一个国家、一座小镇以及镇上的一群人来创作,那么读者们一定会暗自揣摩他的世界是否过于简单乏味。但是,当马尔克斯真的这样做了的时候,读者们却发现所谓的乏味背后隐藏着一座巨大的宝库,就像大海中有海湾有岛屿有航空母舰一样。只要我们喊一声芝麻开门,《百年孤独》、《枯枝败叶》、《恶时辰》,还有《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会呈现在眼前,看似空白实则丰富。拉美民族、马孔多镇、上校或是医生不断地出现在小说中,纵横交错的维度足以使每个人物丰满立体地端坐于读者心中。 整本书洗练简洁,却从头至尾弥漫着绝望和失败感。贯穿全书的饥饿感,在十月的雨声中时而安静,时而嘈杂。妻子苦苦支撑着生活,上校翻来覆去地想,但他依然静静地等待,仿佛等待的并不是来信,而是一种真理。关于真理,书中这样写道——“我真正缺少的是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在做些什么,而不是自己知道些什么……我应该做的是找到一种对我而言为真的真理,找到我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理念。”上校一直在等待着,并最终让整个小说都建立在这封遥遥无期的来信之上。 马尔克斯的笔下有过好几位上校。与百年家族的标本似人物布恩迪亚上校比起来,《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的上校是个不像上校的上校。上校出场时,那场他曾经参与的“千日战争”已经过去半个世纪,马孔多的香蕉园也早已衰败。作为叛军中的一员,作为对他们放下武器的交换,政府承诺给两百名革命军军官发放遣散费和补偿金,但政府的承诺从来没有兑现,上校及他的战友一等就是将近六十年。 我们不清楚上校这几十年是以什么为生,也许儿子曾经是他和他妻子的希望,但儿子在一次斗鸡时死于乱枪之下,于是儿子留下的斗鸡和政府的补偿金成了他和妻子生活的唯一希望。当然,上校心里明白,这些等待只存在于夫妻两人饿死之前。 文中不乏悲哀地暗示我们,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了半个世纪,但小镇的居民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作者没有正面描写动荡,但仅仅通过简简单单的对话,就足够让读者看到一个从未改变的哥伦比亚——“这么多年了,他是我们这里第一个自然死亡的人。”、“二十年了,我们一直等着他们兑现每次大选后对我们许下的那一大堆诺言,可到头来我们连儿子也没有保住,可那些人在议会里每个月都拿上千比索。” 这位内敛木讷、善良自尊的无名老上校,已经七十多岁了,身边只有患着严重哮喘病的妻子。死亡的笼罩与繁华的诱惑已慢慢地将人生围绕,这样一个一无所有的老兵,却依然在孤独又贫困的境地中慢慢地用尊严等待,等待那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当外表的热情与内心的漠然形成强烈的对比时,社会必然要遭遇一场革命的洗礼。那些看似善良的人们,例如堂萨瓦斯和邮局局长,这些人物几乎是嚣张地体现着自私本性。其实上校与鸡同食时,尊严已然荡然无存,可是他却依然为此而坚持,如同他相信退伍抚恤金会到来一般,这便进入了一个死亡循环的模式。一切都是死气沉沉,如同故事开头的葬礼在制度的禁令中让人压抑,可是依然有着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们,有反抗现实本质的思想,例如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于是,在这些充斥着理想目标的“冒险者”眼中,上校的困难显然不算什么。可是却只有上校在生死边缘中挣扎,最后将代表自己功勋的证明在搪塞中遗失。上校担负着这样的一个虚名,却努力维持着自身尊贵的价值,他明白这一切发生的根本,但是他却选择以遗忘的方式、阿Q的精神对待。他不满,所以他默默地将儿子朋友具有“反抗政府”话语的纸条塞入兜中,可是他又希望一切变得美好,所以将未能申请到抚恤金的问题怪罪到律师身上,而不是政府所谓的虚伪面孔。 在期待中,没有时间,没有人性,上校给钟上好了发条,时间变成了惟一的话题。上校很坦然——“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事”,他内心无愧。“他的鸡并不进攻,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击退对手,然后稳如泰山地落回原地,此刻,它的腿不再抖了。”这正如上校内心的力量,他坚定地期待,表情天真。“鸡身上的热气和强烈的搏动使上校颤抖起来。他觉得他此生从未抱过这么活蹦乱跳的东西”,显然上校从未意识到他内心的生命力,他的期待是那么坚定,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老人与海》中那只非洲海岸上的狮子,它在故事的结尾又走进了老头失败沮丧的梦中。 在期待中的人,因期待而天天面对永恒的缺乏。上校躲避结局的到来或者现实的浮现,在某种东西呈现出来之前,在贫穷从混乱变得明晰之前,“我们还有日子呢”,上校一直这样想,并以此安抚妻子。上校的心灵清透,他知道结局的无可奈何,安乐并不存在。不论“吃屎”这一回答,如何的可笑、反讽或者原始、辛酸等等,即使无人作答,孤悬在故事的结尾,但仍然代表着某种力量。像海明威、卡佛等人的小说一样,这种力量正是生活的期待本身,它不是一种外在的信仰,而是一种生命力的状态。这是一种来自清晨的荣耀,无人加冕的,它属于每个早晨起来稳稳地落在,那等着咖啡烧开,一脸天真而期待神态的上校的肩上。 其实人生最艰难、也最需要勇气的事情恰恰是等待。上校的等待要比拼命更耗费生命和精力,甚至比安德烈?萨姆莎遭遇的突变更难度过。流水一样的平静时光远比任何的战斗都更让人无奈。而在等待中最难的却是保存尊严。等待看上去是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度日,其实是在逐渐的消耗中度日如年,就像马尔克斯用的那个比喻一样:用福尔马林泡着的。这种浸泡让人看上去没有腐烂,实际上却早已没有了活力。人在一成不变的日子里维持一个一成不变的心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一点上看,马尔克斯创作的这个上校的形象并不比任何一个英雄更软弱。他看上去小气、懦弱、好面子,但实际上却是很有爱心、很有勇气又很有尊严的一个人。我们很容易体会他的无奈,同样也和他一样“没有办法”,但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又能怎样呢?只能是继续“没有办法”而已。 这传承于悲剧文化的源头,却又在历史的岁月中将悲剧因素隐藏在平淡的柴米油盐之中。马尔克斯笔下看似平淡的生活、平淡的语句,却具有隐藏性的张力,虽然书中没有描写在压迫到极致中将愤怒爆发出来,只是将上校沉睡过去的画面留给我们,但是沉睡之后是奋起的反抗,如同“被解放的姜戈”在压迫性的制度下寻求一条出路吗,还是在自然状态中成为“自然死亡”的第二人呢? 这是本在阅读过程中不停地把人逼向绝望的小说,你会为上校有本事不断地给自己以希望叫绝。仿佛只是在写上校一个人不幸的命运,但其实,透过他的命运,我们看到了哥伦比亚徒劳无功的革命、战争结束后全国的持续动荡、官员的腐败、大选的虚伪、人民的民不聊生以及悄悄酝酿的又一次革命。在绝望中寻觅希望是拉丁美洲人民生活的常态,也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信念。上校只是浓缩而成的一个身影,看似渺小实则高大。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