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者的抉择》读后感
《游牧者的抉择》内容概要:作者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早期中国北方多元的游牧社会作一新考察。作者指出,汉代中原王朝与其北方游牧部族的互动曾造成三种不同的华夏边缘,也是三种人类生态本相——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游牧者的抉择》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作者利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说明“专化游牧”是人类对不适宜农业的,多变的,不稳定的环境的适应,并从此环境中获取资源以维持生计的一种经济模式。并由此种经济模式而产生了相应的社会结构与道德观念。在此基础上,作者展示了一种新的方式向传统的中国历史文献进行提问并获取信息,从而揭示了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之下的本相,对于中原农业定居人口与周边游牧人群两千多年来的互动提出了很多新的富有启示的看法。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视野。也指出了从古代中国到现代研究者对这段历史、对游牧人群、对游牧与农耕之间的互动的种种偏见和误解……
游牧者的抉择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本书副标题,中文与英文并不一致,我觉得英文名更准确,更点透题意,直译即:北方游牧部族与华夏帝国的首次遭遇。遭遇包涵撞击、冲突、交锋、交流甚至融合等互动性意蕴。首次遭遇的时代,是汉朝。这也就是中文名为“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之原因,因为它隐含了首次遭遇之义。但不显豁,也就无法凸显汉帝国时代的遭遇对于以后王朝的示范意义。首次,意味着以后还有一次又一次;首次,意味着以后的每一次都能在首次找到根源;首次,意味着若想透彻理解以后的每一次,就应该首先理解第一次是怎么回事。这才能凸显本书研究之重大意义所在。首次为什么意义这么大?因为作者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只是考察汉帝国与周边匈奴、羌、鲜卑与乌桓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即作者所谓的“历史表相”。他考察的是“历史本相”,或人们常说的深层原因,即“在特定资源环境与人群互动下产生的种种华夏边缘”的社会结构与现实规范,这一“本相”不断产生类似的历史事件。“本相”是什么?作者做了很好的总结,我也不费劲了,抄:(汉帝国周边匈奴、羌及鲜卑与乌桓所代表的)草原、高原河谷、森林草原三种环境中的游牧人群,其游牧生计及其与汉帝国间的互动皆成为一种模式,在往后的中国北疆历史中延续与变迁。在西北及西部的青藏高原东缘,历史上本地游牧人群多处于分裂性结构之“部落”中,不断进行各部落间的争夺与雠报,难以产生大的游牧汗国。正北的蒙古草原则不断产生中央化、阶序化的游牧“国家”,以掠边、和亲、岁给、贡赐、关市贸易中突破华夏之资源界线。东北的森林草原游牧人群的“部落联盟”,则吸收各种生态背景之人群,包括汉人,以此混合人群、混合政治体制,他们在历史上一波波的西移、南移争夺较优的农牧资源,或有时得以进入中原成为王朝统治者。不过,作者声称,“本相”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追求较安全或较优越的社会身份与现实利益之动机下,其(处于特定资源环境中的)个人行为作为表征、表相涓滴地形塑与改变着……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