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笑世界会哭》读后感
《中国不笑世界会哭》内容概要:中国人已经笑了几千年,我们还能继续笑下去吗?在努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丢掉祖先的传统和价值观,重走一遍西方社会追求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老路吗?我们能不能立足长远、未雨绸缪,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笑口常开?在读完弗雷什的书后,这恐怕是每位中国读者自然而然会去思考的问题……
《中国不笑世界会哭》读后感,来自亚马逊卓越网的网友: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作者所说的“笑”是欢笑、愉快、幸福的意思。看来看去觉得不对,作者列举的那些事实很明显不是会让人感觉幸福的事情,但是文中经历这些的中国人却都在笑。后来,我忽然想起来多年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报道,是讲:有些乡镇小厂生产了很多根本就不合格的铡草机卖给需要榨草的农民,结果导致很多使用者铡断了手指、手掌甚至手臂。于是记者来到有多人受伤的一个村子采访,本来期望看到的是悲愤的、想要讨个公道的受害者。甚至想凭自己的力量呼吁给他们讨回公道。没想到,看到的受孩子,有的没手、有的没胳膊,却都对着记者嘻嘻哈哈的。他们并不想讨什么公道,都认为被铡断肢体是自己的错,而且还认为这种机器很好用,给他们减轻了很多生活负担。我忽然一下明白了,本书的“笑”就是上述那些农民的笑。用一种纯粹被动的隐忍来麻醉自己,无论好事坏事都等着从天上掉下来,宁可失去自己的一部分也不想主动行动去做些什么——中国人是这样吗?恐怕至少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本书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居然能够洞悉到这一点,可见其对中国了解之深。而且,至少我感觉,作者对中国并没有什么敌意。他所考虑的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该如何与中国相处在一个地球上。并且指出,中国这种“笑”面人生的态度是被太多的人口长期分配太少的资源这一事实逼出来的。作为一个生长在至今不知道什么是稀缺的西欧国家的人,能看到此点实属难能可贵了。虽然本书并没有提出什么解决方案来知道法国或者其他国家具体如何与中国相处,但是能够看出作者一直是在努力探求这种方案的。这种态度使得读者愿意把这本书读下去……
中国不笑世界会哭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从别人的视角看自己,不会囿于主观。它会更理性,更客观,更显高度。作者是中国通。他对中国的历史以及文化的深谙令我惊叹。几乎是通过一个外国学者的眼,我蓦然发现了我们中国的一幅全景,一幅浸润着智慧、博大,同时也肤浅、堪忧的全景。我们用笑容掩饰着的焦虑,用笑容表现着友好,因为我们并非地大物博,而是从来就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竞争。古时候表现为土地的简单占有,现代更加演变成已然引起全民焦虑和恐慌的一种隐形战斗。这正是环境造就人的一个表现。我们是无法脱离大地的引力来仰望蓝天的。我们的发展结束了近五千年的愚昧与封闭。开放让我们与时俱进,也让我们参与到了现代“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模式,甚至更甚。穷久了,渴望资源。可是,一个穷久了的民族,她缺少的难道仅仅是资源吗?我们历史上贵族式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整个民族的知识缺乏,这在物种遗传上,便是一个无法挽救的苍白。一个决策可以使我们劳有地,居有所,但是我们的知识底蕴,从何而来。“暴发户”的特征难道仅仅表现在那些暴发户身上吗?在我的空气里,我们的皮肤里,都充溢着暴发户的可笑与可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的问题是财富积累的时间,美国积累财富用了两个世纪的时间。中国如今只用了十年。对比纽约曼哈顿和上海,人们很容易发现,与纽约经历岁月打磨而积淀起来的无声无息、融入骨髓的奢华相比,中国经济之都上海则显得珠光宝气、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当我走在上海的街头,明珠塔、经贸大厦,让我感到的只是一种时尚而又幼稚的模仿。而南京路那些古老的建筑,却让我震憾,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法用金钱购买的内涵。正如不久前杨晓春在《南风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向内的力量》,他从柏林的博物馆,那种能让观者震憾到深思并静默的力量,想到我们北京的奥运建筑:“外向、张扬,似乎缺少一个谦卑的、内向的、能深深打动人心的建筑……缺少了那种向内的力量。”当时光之手冷漠无情地扫过一切,这些建筑会……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