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启蒙时代》读后感2000字
佛学上有种说法,叫做涅磐。而人存在于世,会经历许多不如意,烦恼使人对真谛、无忧、解脱、实相、吉祥等等,产生了无休止的真诚渴望。“涅磐”便是对此简洁的概括。
王安忆长篇新著《启蒙时代》在文学的内涵之外,就给读者带来了对存在的哲理提示。王安忆这部小说,以细腻细密的叙写,将一部记忆之书,融入了一代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他们思维的无序和张狂、盲目和孤寂。这一显著特征,却又是依附在想有所作为而又不能的一代人的精神之中。记忆与真实,使《启蒙时代》具有了重要的文学价值。
《启蒙时代》文本宽厚纵深,远远超过了文字本身承载的内涵,作品叙事平缓,不急不躁,以王安忆式的叙事手段,演绎了那个年代那一特殊人群(高干子弟们)的真实生活,揭示了他们内心的脆弱和无能。南昌、陈卓然、小老大、安娜和舒拉们的青春,与社会躁动的行为、思维等混乱现象纠缠在一起。孩子们的心智的成长,被革命的激情催生得失去了常态,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他们都在红袖标的束缚下膨胀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文字,在“文革”制造出的社会背景下,对孩子们充满了诱惑,激励着他们迅速变成“革命者”。
于是,与家庭的碰撞、父子的碰撞、出身的碰撞、异性的碰撞等等成为可能和必然。他们对过去的记忆、对家庭的敷衍、对现实的无奈,终致整日无所事事。他们的思想承载着对社会,甚至是对世界的美好想象,人却蜷缩在“小老大”的沙龙里,徜徉在大字报的海洋里,骑着自行车穿行在灰暗、躁乱的大街上,在“诗”一般的疯狂中挣扎,试图颠覆传统人性中道德的质朴,却又无法塑造那新的模式,因为他们不知道那个未知是什么。他们用青年甚至少年的目光看世界,看生活,眼神迷蒙中带有天真和老成参半的焦虑、幻觉、不解与反抗;还因为他们随时被迫在社会主流与边缘间徘徊,父辈的身份、功劳、现状,决定着他们的存在。一切原生态的人性、道德和精神价值,在一夜间被革命替代为忠诚的混乱与毫无价值,随之,生命和日子也变得无价值,这便是“启蒙”的代价了。
大上海的繁华、南京的军营、皖南的乡村、革命的道路,作者从容往来于故事发生的核心。一切风土民情、一切来自民间的朴素道德、市井里弄居民的保守好奇、小姑娘们的纯真和妒忌,甚至连不断被自然侵蚀着的古旧民宅,都充满了叙事情趣,自然流露在作者的笔下,也注定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地域性、人群性的比照意义。我们曾经的生活,大都不能脱开那样的模式。
《启蒙时代》是一部需要认真去读的书,走马观花似地浏览或猎奇,无法贴近故事内核,也就无法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这部书文本严谨,故事丰满,人物的身世,包括那些过场似的人物,无一不具有典型意义。看似是几个青年成长的琐碎经历,说是他们青春的启蒙,看过以后,才会感悟到,这原来是对我们失忆的及时提示。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