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教师考试招聘语文学科模拟题(396)
针对于很多老师不清楚到底是在深入研读部分拓展还是单独拓展,下面我来说说我的建议。
1.适时拓展。
贯穿整个深入研读部分及时进行拓展。也就是说边讲边拓展。学到新知,就会让学生及时进行练习。例如:学到生字词,就让学生联想到和它形近的字、音相同但意不同的字;学到修辞手法,就让学生及时仿写仿造句子;学到诗歌特定意象,就让联想还有哪些诗歌用了这个特定意象;学习了文章中的真、善、美,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导自己该如何去做等等。接下来,我以老舍先生的《草原》为例进行讲解。在《草原》这篇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作者利用两条主线:1.风光美,2.人情美;来突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主题,在具体的深入研读环节中,往往也是按照这两幅画面来授课。第一幅画面——作者通过优美的词语、语句着力描写草原的风光图,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为我们呈现出一副美好的草原风光图,所以老师在深入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美的同时,还要进行优美语言的拓展,比如:学习了文章中的比喻句,就要让学生练习造比喻句的能力;学习了用多种修辞描写一幅美景的表现手法,就可以让学生当堂写出他们身边熟知的另外一幅美景等等以达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画出自己心目中草原的美丽景象。这主要是从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出发,也渗透着对学生审美视角的培养;其次第二幅画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放在了对蒙古族人民接人待物的热情上,那这个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进行我们祖国56个民族大团结情感的拓展,这样就不只是局限于学生单纯的去理解文本中作者与蒙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而是要延伸到自己,培养对其他民族同胞的关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主要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维目标出发。
因为在深入讲解环节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的特别充分了,就没有必要单独再次进行拓展延伸环节的展开。
2.最后拓展。
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会采用这样一种拓展延伸的方法,因为此时课程已经到了尾声阶段,此时老师可以选择将课上的知识进行拓展,也可以本着发散学生思维的原则进行拓展,当然二者也可结合,比如在学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时我的拓展就是查阅季羡林的《留德十年》看看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可以是写景的也可以是写人的。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