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湖南幼教招聘:理论综合第二篇第三章第二节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来源: 2019-04-26 22:25

 第二节 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一、幼儿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原始的情绪反应

1.本能的情绪反应

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2.原始情绪的种类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

(1)怕

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

(2)怒

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例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其活动,婴儿会发怒,他会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

(3)爱

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例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有些人认为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只能区分为愉快和不愉快,所谓愉快,仅是“不是不愉快”的表现而已。

(二)情绪的分化

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的:不分化的,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情绪。

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他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l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2.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泛化阶段(0—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

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

(2)分化阶段(1—5岁)

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

3.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l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对陌生人的恐惧;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二、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所谓情绪动因是指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幼儿的情绪情感与社会性交往、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密切联系,幼儿的情绪情感正日益摆脱同生理需要的联系而逐渐社会化,其社会性交往、人际关系对儿童情绪影响很大,是左右其情绪情感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2.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一个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第二类,儿童对教师微笑;第三类,儿童对同伴微笑。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该研究所得l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次数比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l岁半到3岁,儿童非社会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

3.情感表达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

表情的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言语表情。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一般而言,辨别表情的能力一般高于制造表情的能力。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1.丰富

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是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2.深刻化

所谓情感的深刻化是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如,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是由于父母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来源,而年长儿童则已包含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

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往往由于某种外来刺激的出现而非常兴奋,情绪冲动强烈。儿童的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他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

随着幼儿大脑的发育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婴幼儿的情绪不稳定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1)情境性

婴幼儿的情绪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

(2)易感性

所谓易感性是指情绪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

幼儿晚期情绪比较稳定,情境性和易感性逐渐减少,这时期幼儿的情绪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亲近的人,如家长和教师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3.情绪情感的外显性

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

三、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先学前期幼儿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

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

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

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情感。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二)理智感

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对一般儿童来说,5岁左右,理智感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幼儿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同时,幼儿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者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下棋、猜谜语、拼搭大型建筑物等,这些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有助于促进理智感的发展。

(三)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有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已经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而不喜欢五官零乱、颠倒的人脸,他们喜欢有图案的纸板多于纯灰色的纸板。幼儿初期仍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产生美感。他们自发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欢形状丑恶的任何事物。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快感。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活动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四、幼儿情感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婴幼儿的情绪受周围环境气氛的感染。别人的情绪因素使他们在无意中受到影响,可以说,婴幼儿情绪发展主要依靠周围情绪气氛的熏陶。

1.保持和谐的气氛

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竞争的环境,使人容易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对儿童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气氛,布置一个有利于情绪放松的环境,避免脏乱、嘈杂,成人之间要互敬互爱,家庭成员之间也要使用礼貌用语,并努力避免剧烈的冲突。

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正确对待幼儿的依恋,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有重要意义。母亲在给孩子喂奶时,就要同时注意与孩子的感情联系。有的母亲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把喂奶过程只当作事务性动作,这不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

如果不能从亲人那里得到爱的满足,可能导致婴幼儿情绪发展的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伸到日后的发展。孩子初次入托或上幼儿园的时候,是分离焦虑容易加剧的时期。这时,孩子不但较长时间离开亲人,而且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哭泣和不安是经常发生的。父母和老师的态度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的师生情,主要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幼儿需要得到教师较多的注意、具体接触和关爱,特别是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比如,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很愿意搂着老师,让老师摸摸头,亲一亲。有位老师规定:谁做得好,就让他多骑一次“大马”(骑在老师的腿上),小班幼儿很喜欢争得这种奖励。大班幼儿更多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

(二)成人的情绪自控

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十分重要。成人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是良好的示范和感染。更重要的是,成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喜怒无常,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情绪也不稳定。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1.肯定为主,多鼓励;

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人可以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控制情绪。

1.转移法

2、3岁孩子在商店柜台前哭着要买玩具,大人常常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说“等一会儿,我给你找一个好玩的”,孩子会跟着走了。可是有时此法不奏效,往往是由于大人只是为了哄孩子,回家后忘记了自己的许诺,以后孩子就不再“受骗”了。对4岁以后的幼儿,当他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时,可以用精神的而非物质的转移方法。

2.冷却法

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孩子自己会慢慢地停止哭喊。所谓“没有观众看戏,演员也没劲儿了”。当孩子处于激动状态时,成人切忌情绪激动。比如,对孩子大声喊叫:“你再哭,我打你”或“你哭什么,不准哭,赶快闭上嘴”之类。这样做会使孩子情绪更加激动,无异于火上加油。

3.消退法

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

比如,有个孩子上床睡觉要母亲陪伴,否则哭闹。母亲只好每晚陪伴,有时长达一个小时。后来父母亲商量好,采用消退法,对他的哭闹不予理睬,孩子第一天晚上哭了整整50分钟,哭累了也就睡着了。第二天只哭了15分钟。以后哭闹时间逐渐减少,最后不哭也安然入睡了。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更多是在生活中学会的。因此,在生活中,有必要教给孩子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及其表现方式的技术。

1.反思法

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比如,在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想想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和小朋友发生争执时,想一想是否错怪了对方?

2.自我说服法

孩子初入园由于要找妈妈而伤心地哭泣时,可以教他自己大声说:“好孩子不哭。”孩子起先是边说边抽泣,以后渐渐地不哭了。孩子和小朋友打架,很生气时,可以要求他讲述打架发生的过程,孩子会越讲越平静。

3.想象法

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伤心时,想想自己是“大姐姐”、“大哥哥”、“男子汉”或某个英雄人物等。

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在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下,孩子能学会恰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绪的表现方式。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