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什么是隋唐宫廷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饮宴之乐。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放射出异彩。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的。
多部伎
多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初,当时多部伎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依据地域、民族音乐特点进行划分的多部伎的燕乐体制。最初多部伎只有"七部伎",隋场帝时期增至"九部伎"。唐代多部伎有"九部伎",它是在隋"七部位"基础上,废除"文康伎"、"天竺伎",将协律郎张文收制作的《景云河清歌》(即《燕乐》)列为伎部之首。另加入"扶南伎"。"十部伎"是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后,遂将"高昌伎"列为其中一部。
隋代"七部伎"包括: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礼毕)
隋代"九部伎"包括: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康国伎、疏勒伎
唐代"九部伎"包括: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
唐代"十部伎"包括: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高昌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
编辑推荐:
![](http://m.zuixu.com/static/img/neirong2.jpg)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