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入编招聘考试笔试音乐模拟题(五十五)
4、什么是"八十四调"、"二十八调"和"十八律"?
"八十四调"是由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根据苏袛婆"五旦七调"理论发展而来的。"五旦七调"是龟兹乐调,"旦"意为"均",是指一个音列的定位。以何律为宫的音阶即称为何均。如以黄钟为宫的音阶称为"黄钟均"或"黄钟宫"。"五旦"是指以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为宫音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调式音阶。"七调"是指以七声音阶中任何一音作主音,又可构成七种不同的调式。"八十四调"理论是以"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宫。用十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可构成七种调式,所得八十四调,它的提出建立了我国古代官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与隋代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由于各代乐律音高标准不同,对"二十八调"的解释有"为调式"和"之调式"两种体系。宋人肯定了"七均四调"的说法,即七均有七种调高,每种调高又有宫、商、角、羽四种调式。清人凌廷堪《燕乐考源》一书认为,"二十八调"应是四均七调,即四均为四种调高,七调为七种调式。现今的一些古老乐种,如西安鼓乐、福建南音、智化寺音乐等多强调四宫的传统。
"十八律"理论是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计算出六律(这六律被称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十八律理论在律学方面的突破,使三分损益律的理论更趋于完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