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地理学科高频考点(13)
367.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
368.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369.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370.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37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37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73.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
37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375.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376.清洁生产的全过程: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377.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378.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379.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380.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③农业可持续发展。
381.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③利用新能源。
382.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
383.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00年):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384.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01年):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
385.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韩国和古巴。
386.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387.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
388.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89.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390.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9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392.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393.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394.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水土)、次生环境因素(噪声和微波辐射、食品)。
395.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39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397.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398.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399.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400.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