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方法的研究的教育,同时,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探究无、像和镜面之间的关系,领略简约的对称之美,养成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
二、平面镜成像-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平面镜成像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学生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的分析,可以丰富知识,开拓思维;培养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2.教材内容
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平面镜成像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
教学中通过奇妙的平面镜成像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进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用类比法分析和归纳结论,最后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归纳的结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三、平面镜成像-教学建议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学生实验,初二教材在探究“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展示了探究的全过程,此后的的实验将突出不同的探究环节。教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将“设计实验”、作为重点突出的探究环节。建议在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中以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再次呈现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在设计和进行实验中,每个操作步骤后提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不经要动手还要动脑思考,能够发现探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尝试改进实验方案有评估的意识。问题只是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不能将问题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淡化探究过程,在探究课上,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顺势解决一部分问题,一些比较难的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在后续的习题或复习教学完成。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注意:设计实验时,应根据所提的问题和猜想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验证或否定你的猜想。实验中要如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这是对进行实验的要求)
设计实验,你的思路?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设计和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多问为什么,边实验边思考)
1、如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问题:(1) 大纸什么作用?
(2)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把一只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问题:(1)蜡烛点燃后有什么好处?
(2) 你在玻璃的哪测观察蜡烛的像?(当堂回答)
(3) 玻璃有厚度,沿着玻璃的那条边划线?为什么?
3、拿一只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个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问题:(1)蜡烛和像的位置记在哪儿?怎么做标记?(当堂回答)
(2)记录像和物的位置为了完成什么探究问题?(当堂回答)
(3)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当堂回答)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问题:(1)为什么要移动点燃的蜡烛A,而不是不点燃的蜡烛B?
(2) 重新做实验,你认为必要性是什么?做几次实验合适?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连接起来,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问题:(1) 实验记录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分析论证:
6、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及现象,得出探究问题对应的结论。
评估:
问题:你在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总结:
问题:物理实验是物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探究平面镜特点实验后,你有什么收获?
(探究实验的环节、实验要求……..)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