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点四

来源: 2018-06-07 23:35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后589)

1、阮籍与琴曲《酒狂》

作者阮籍,唯心主义的思想代表,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乐论》是他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作。《酒狂》是一首古老的琴曲,载于《神奇秘谱》。阮籍创作《酒狂》这首题材奇特的乐曲,并非玩世不恭,而是包含了相当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酒狂》采用三拍子的节奏,乐曲的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复渐次下行的乐句。主题的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饮酒者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神态。全曲通过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使感情不断深化,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借醉酒者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2、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其中的重要文献)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他弹奏《广陵散》最负盛名。嵇康还有两篇著名的音乐论著:《琴赋》和《声无哀乐论》。《琴赋》是艺术化了的音乐评论。《声无哀乐论》一文则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文章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将讨论的问题步步引向深入。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新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史客观的存在,感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他认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声音又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所以二者互不相干,音乐中并不包含哀乐,也不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变化。但是,嵇康认为音乐能引起人的躁静反应,它作为一个中介,与人的感情记忆相联系,从而实现了音乐对情感的表达。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涉及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它与西方19世纪著名音乐家爱德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代表性论著《论音乐的美》有不少论点十分相似,这是我国在一千七百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所以《声无哀乐论》至今仍不失却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音乐论著的研究价值,它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琴曲《碣石调·幽兰》与文字谱

目前所见我国最古老的曲谱则是唐人手抄本《碣石调·幽兰》。谱前有序,注明为六朝时梁朝丘明于公元六世纪的传谱。这是一首用文字记谱法保存下来的古代琴曲。所谓"文字谱",乃是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即用文字详细描述演奏古琴的手法,如左手按某弦某徽几分,右手如何弹奏等等。"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它表达了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碣石调·幽兰》中,在十三个徽位上广泛地运用泛音,产生了纯律的音程。这首琴曲的传谱说明在南北朝时期的古琴谱中已经有了运用纯律的音乐实践。

 

4、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多部乐的传入

多部乐西域音乐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多数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音乐包括龟兹乐、西凉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康国乐、高丽乐。龟兹乐384年传入中原,古龟兹国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西凉乐439年传入中原,泛指当时甘肃一带的音乐。天竺乐346-353年传入中原,指古代印度的歌舞。疏勒乐436年传入中原,疏勒即今新疆喀什噶尔和疏勒一带。安国乐436年传入中原,是当时中亚细亚地区的音乐,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康国乐568年传入中原,康国位于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撒马尔罕一带。高丽乐420年传入中原,指古代朝鲜的歌舞。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

1、燕乐:燕乐,又作宴乐,即宴饮之乐,是古代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宴乐盛极一时。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都属于宫廷燕乐的范畴,而狭义的隋唐燕乐,当值九、十部乐中的一部。

2、唐代的坐部伎与立部伎

《新唐书·音乐志》云:"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武后时期乃是奠定坐、立部伎的重要年代,它们的最后确立,是在玄宗时期。二部伎的演出,规模极其盛大。二部伎的演出与多部伎从头到尾地遍奏不同,每次仅选奏若干曲,但它是宴享中歌舞表演的主体部分。"立部伎"规模大、人数多,最少64人,多至180人,"坐部伎"则相反,最多12人,少至3人。"立部伎"场面宏伟,伴以擂鼓,气势磅礴,而"坐部伎"则幽雅抒情,表现细腻,注重个人技巧。但是,"坐部伎"和"立部伎"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大型歌舞,后者是小型歌舞。"立部伎"表演时乐队在"奏下立奏",处于伴奏的地位;"坐部伎"的乐队则和歌唱、舞蹈同时在"堂上"表演,是一种演奏的性质。因此,"立部伎"在唐代宫廷音乐中的地位远不如"坐部伎"。

3、唐大曲

唐代大曲又称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其形式与规模较之汉魏的相和、清商大曲有着更高程度的发展。唐代乐舞中最有名的大曲是《霓裳羽衣曲》。唐代大曲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每遍是一个曲调),中序、拍序或歌头(节奏固定,慢板;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不一定,排遍若干遍,慢板),破或舞遍(节奏几次改变,由散板入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歌或不歌不一定)。"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法曲的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的乐器方面,接近于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幽雅一些。

 

4、什么叫大曲?什么叫法曲?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它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曲的重要特点。大曲的结构通常分三部分:散序(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是一部较具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由唐玄宗创作,又叫"法曲"。"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一种重要形式,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风格特点较为清淡,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也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