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二)
1. 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
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一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子弟)和学士(从平民中选出的青年)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十五岁),舞《象》,学射彻;二十而冠,始学礼。"所学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单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正像《周礼》中所载:"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大司乐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表演职能是在于大司乐中的乐工所承担的宫廷饮宴、祭记等场合的表演任务。机构中有证可考的乐工多达1463人。
2. 什么是"十二律"、 "旋宫"、 "三分损益法"、 "隔八相生法"?
"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其律名有;
黄 大 太 夹 姑 仲 蕤 林 夷 南 无 应
钟 吕 族 钟 洗 吕 宾 钟 则 吕 射(yi) 钟
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为"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为!六吕"或"六同"。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
"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礼记·礼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计算过程有五步;
1)即把一条空弦作全长,把它作"宫"音;
2)将宫音全长三等分,再增加全长的三分之一,求得宫音下方纯四度"徵"音;
3)将徵音的弦长三等分,再减去其中的一份,求得"商"音;
4)将商音的弦长三等分,再加上商音全长的三分之一,求得"羽"音;
5)将羽音的弦长
其算式为:
但三分损益法中出现的"黄钟不能还原"、十二律在运用中不能旋宫转调的问题,成为后来历代的律学家不断探索的主题。
"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这种计算方法见《吕氏春秋·音律篇》。
3.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
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件,也分三组。编钟之外另有一件是楚惠王铸赠曾侯乙的铜镈(b6)。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各地音乐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这也说明我国音乐文化中的旋宫转调问题不止是确凿有据的理论,而且已有音乐实践成果。
3)多数甬钟可发两音(分别在鼓部和隧部)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
4)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由此可以看出,从编钟制作、乐律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曾侯乙墓编钟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
4. 简述《诗经》和《楚辞》。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概括出《诗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
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四川的东部)。《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曲式结构(分节歌、主副歌、换头等十余种)变化多,表演形式(独唱、对唱、帮腔等)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关雎》、《伐檀》等作品。
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共105篇,分大雅和小雅,多是朝会宴飨、个人抒情之作。其中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颂--共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把宗庙祖先的乐舞。
《楚辞》是一部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为主的辞赋。("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楚辞"又被称作一种文体,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故名"楚辞"。)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作品被收入其中。它们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九歌》是伟大诗入屈原的不朽之作,它原是楚国民间在祭祀时所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九歌》中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神奇的幻想、挚热的感情。
《九歌》属于组曲形式,共有十一首:
东皇太一 (叙述祭天神的排场)
云中君 (祭女性的云神的歌)
湘 君 (祭湘水男神的歌) .
湘夫人 (祭油水女神的歌)
大司命 (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
少司命 (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
东 君 (祭太阳神的歌)
河 伯 (祭男性的河神的歌)
山 鬼 (祭女性的山神的歌)
国 殇 (祭颂阵亡烈士的歌)
礼 魂 (祭幅结束时所唱的歌)
《诗经》、《楚辞》以其极出色的篇章成为传世之经典,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成就。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