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浅谈语文教育中的时代背景

来源: 2018-07-08 14:25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谈语文教育中的时代背景

唐白居易年岁渐长、行文渐多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正如语文课中,老师总会问到的问题“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一样,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文学上的难题。在我看来,白居易这一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最为正确的回答。的文章就是时代的反映,是大背景下每个人的心声。这心声不是个人的家长里短,而是发时代之感,叹历史之无常。

语文教学就是教授这种时代之感慨,从文字中窥视时代,感受人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下的情感。古时的私塾教育,是让弟子们反复诵读圣人之书,“五四”时期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被大加鞭挞。似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但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所催生出的圣人、诗人、学者实在太多了。“五四”真是把脏水和孩子都仍了。文学最为重要的真的不是结果和答案,而是在反复诵读后,从心灵深处所得到的领悟和升华。

现代语文教育,尽管一直在提倡个性教育,问题设置多为主观性、开发式。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我们依旧要答案,依旧要统一思想。这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但这一障碍也并非没有任何办法,语文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无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是语文课本身,没有创造出一个发人深思的环境。语文老师上课总是非常着急,急着让学生明白全文的大意,急着让学生理解大意之外的深意。文学要靠领悟,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而教师很少有这样的耐心去等待。

本文以小学课文《勿勿》为例,浅谈一下,语文教育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文章背景的阐释。《勿勿》是朱自清非常有名的散文,但可惜的是,学完这篇小文章后,学生只知道要珍惜时间,对于作者是谁,他为何有这样的感慨却全然不知。这是一种对文学和对历史的不尊重。朱自清写此文时,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会被简单地理解为珍惜时间。讲到本文,“五四”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也就是说历史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现代的教育却粗暴的认为小学生没必要知道这么多历史,这样会扰乱他们的思维。反观私塾教育,弟子们在进私塾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自己读的是圣贤书,是高尚的事。而现在的,只知道些浅显的道理就可以了。这是多么的可悲呀。

经历“五四”后,朱自清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陷入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曾经的选择是否正确,曾经的信仰是否只是个巨大的陷阱。在此期间他写了《毁灭》一篇600多行的抒情诗。诗里反复悲叹“回去 回去”,他要回到“五四”之前的道路。而这篇《勿勿》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作,那种在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无奈也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谁也不会想《勿勿》发表的那一年,朱自清只有25岁,正是人生中的壮年。为何他会发出如此苍老的声音?《勿勿》的缓慢和停滞之感,就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发出的人生感叹。也只有知道这样的背景,学生才能在这篇短小的散文中,读出深情。那是一种彷徨迷茫,又不肯相信现实的纠结和无奈。

我不相信小学生知道了这样的背景,会徒增烦恼。孩子要成长,最重要的是情感要成长。他们在面对时代和历史时要足够的坚强,这样才能透过历史和时代的迷雾,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不赞同教育所谓的符合身心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我们所谓的成人,真的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吗?要教就教给他们全部的事实,不要隐瞒不要欺骗。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