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判断题题型分析
在全国各地各大省份的教师招聘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中,判断题这种题型几乎是必考的,而这种题型所考的知识点相对而言,又是比较简单,出题比较有规律性的,为了让各位烤鸭们能够拿到简单题型的分值,中公讲师结合一线的实际授课经验和知识积累,专门针对这种题型,特此为大家进行出题规律的总结,大家在做题的时候,完全可以按照这些规律去判断这些题目,又快又准的做出正确的判断,炼就真正的“火眼金睛”。
一、前后搭配型
例1:启发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分析:此题目考查大家对教学八大原则的掌握和理解。
该题干后半句:“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这句话说的是“巩固性原则”。句子前后搭配原则错误。
例2:巩固性原则又称为可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分析:在八大教学原则中,只有量力性原则又称为可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二、细节识记型
例1: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分析:此题考查“感觉”和“知觉”二者定义中的细节区分。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例2:记忆是指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分析:此题考查心理学专业术语的定义。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三、关系辨析型
例1: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对立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 )
分析:刺激泛化是指对相似或相同的刺激物做出相同的反应;
刺激分化是指对相似或者相同的刺激物做出不同的反应。
刺激泛化和分化二者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分化能使我们队不同的情景做出不同的恰当的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为。
通过泛化和分化,有机体可以对客观事物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进行有效的认识和区分,有助于分辨事物的异同。
例2: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只有消极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
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一致时,起着积极作用;反之,当目标不一致甚至相对抗时,起着消极阻碍的作用。
四、对比理解型
例1:注意分散就是注意转移。
分析:此题考查注意分散和注意转移的区别
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如第一节课听语文,第二节课听数学,就需要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分散是无意识的、被动的;注意的转移是有意识的、主动的。
例2:负强化就是惩罚。
分析: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五、偷梁换柱型
例1: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学生一般喜欢听别人讨论,上课喜欢听老师讲。
分析: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所以,应该将题干中“场独立型”改为“场依存型”。
例2: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分析: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将此题改为: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六、常识积累型
例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于《论语》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学记》和《论语》中重要的考点句子。
题干中的句子出自于《学记》。
例2:“教学相长”出自于《论语》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学记》和《论语》中重要的考点句子。
题干中的句子出自于《学记》。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