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高频考点提要
1、学教育的概念、任务;2.小学教育发展特点;3.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素质。
高频考点速记
一、1、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慨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至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教育大辞典》将先秦至今的小学教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至鸦片战争前期的古代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期的近现代小学教育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当代小学教育。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
1.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
先秦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三个阶段,该时期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见下表:
|
学校名称 |
教育内容 |
特点 |
夏 |
庠、序、校 |
文字的读、写和数的计算。 |
目的在于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
续表
|
学校名称 |
教育内容 |
特点 |
西 |
国学、乡学(塾、庠、洲、乡) |
德行、书数、射御、礼乐。 |
(1)以官学教育为主; |
春 |
私学
|
|
(1)私学兴起; |
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小学教育
秦汉至明清时期小学教育的相关重点内容见下表:
|
教育内容 |
特点 |
|
秦 |
学室 |
识字和常识教育为核心; |
(1)文教政策:“崇法排儒”; |
汉 |
私人学馆(也称书馆) |
阶段一:识字教育(为主)、数学常识; |
盛行的识字教材主要是《仓颉篇》《史籀篇》以及《千字文》等。 |
续表
|
学校名称 |
教育内容 |
特点 |
|
|
阶段二:培养思想道德和伦理观点(为主),识字教育。 |
|
魏 |
私学
|
儒家经典(为主)、道家经典以及天文、历算等。 |
私学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多元化,较为发达。 |
隋 |
官立小学私立小学
|
基本的识字、写字教学、经学、文学。 |
文教政策:崇佛尊儒,兼重道教; |
宋
|
官学(贵 |
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和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 |
(1)文教政策:尊孔崇儒,提倡佛道,而崇尚理学为主要特点; |
续表
|
学校名称 |
教育内容 |
特点 |
|
|
|
(3)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小学教育应先人为主、及早施教,并且认为小学教材应形象生动,能激发儿童的 |
明
|
官学(宗
|
以理学为主。
|
(1)私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识字、习字、读书以及作文; |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教育的等级性体现在统治者掌控着政权,社会地位决定了是否能接受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内容。
第二,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第三,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教育过程中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对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
近现代小学教育草创时期的相关重点内容见下表:
代表人物 |
学校名称 |
主要特点 |
张焕纶(1878年) |
上海正蒙书院(拉开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帷幕) |
(1)正蒙书院采用班级授课制; |
钟天纬 |
三等公学 |
教学活动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经书为主,也重视英文。 |
续表
代表人物 |
学校名称 |
主要特点 |
盛宣怀
|
南洋公学
|
(1)办学思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结合和谐发展; |
清政府 |
小学堂 |
(1)将各地旧书院、义学、社学一律改为中西兼学的学堂,并将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
|
教会小学
|
(1)讲授圣经、中国经史、自然科学的初步知识以及英语等课程; |
2.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
清末“新政”时期小学教育的相关重点内容见下表:
学制 |
颁布 |
颁布 |
特点 |
地位 |
壬寅学
|
1902
|
清政
|
(1)清末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
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
|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
1904
|
清政
|
(1)招收7岁的儿童人学,修业年限为5年; |
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民国时期的学制主要如下:
学制 名称 |
颁布 |
颁布 |
特点 |
地位 |
壬子
|
1912—1913年 |
南京临时政府 |
(1)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 |
续表
学制 名称 |
颁布 |
颁布 |
特点 |
地位 |
壬戌 |
1922年 |
民国 |
(1)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
又叫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该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见下表:
|
学校名称 |
主要观点 |
土 |
1934年2月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将苏区小学一律统称为列宁小学 |
(1)小学学制改为五年,分为初等小学三年和高等小学二年; |
续表
|
学校名称 |
主要观点 |
抗 |
陕甘宁边区小学 |
(1)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文化、身体健康的抗战建国的劳动者; |
解 |
《小学教员暂行实施办法》 |
(1)解放战争时期,课程上减少不急需的内容,着重培养儿童的革命观点,传授一些生产劳动知识;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改变,通过上课、作报告或者是参加社会活动来组织教学: |
续表
学校名称 |
主要观点 |
|
时要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育目的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第二,教育内容世俗化,课程的设置更为科学;
第三,教育对象普及化,女孩逐渐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第四,注重开展科学的教育实验,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同时注重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
第五,教育体系更为科学化,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体系,幼小得到更好的衔接。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学科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义务教育在许多地方得到全面实施;
(3)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范化;
(4)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精选考题预测,感知觉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作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系统性。小学生在观察中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对低年级儿童而言,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
小学生的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小学生的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相对不稳定、尚未定型的阶段,这是小学阶段成为受外界教育影响的良好时期,也是具有最大发展可能性的时期。小学教育使得小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逐渐变成现实性,使他们逐渐变成社会化的人。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比学龄前有了新的发展,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产生了新的兴趣和动机。儿童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是在不断的积极活动中主动进取,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小学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的作用体现在道德品质、认知水平、人格品质和身体发展等各方面,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形成基本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形成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儿童走上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小学教育内容都是基本的价值观念、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基本的社会活动技能与生活行为规范,这些构成了整个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基础部分。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义务包括:
(1)国家有设立学校以及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
(2)父母或监护人有使学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的义务;
(3)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入学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碍的义务。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指的是,对于每一个特定个体而言,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保证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我国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全面发展绝不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各方面平均发展,而是包含着其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既包括面向全体的统一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使得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到最大化的和谐发展。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
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复杂性体现在:首先,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3)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教师常常还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来思考、备课、批改作业、写作。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5)长期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6)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2.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来说,对待事业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要关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待集体要团结协作;对待自己要做到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调控与反思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4)教师的心理素养
教师的心理素养包括: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