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

来源: 2018-05-29 11:53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一)简述

参考范围:2009A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 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

2.白细胞减少

(1)疾病 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用药 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等。

(3)特殊感染 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等。

(4)其他 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2008A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2.0~7.0)×109/L (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0.02~0.5)×109/L (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 <0.1×109/L (0%~1%)

淋巴细胞绝对值 (0.8~4.0)×109/L (20%~40%)

单核细胞绝对值 (0.12~0.8)×109/L (3%~8%)

【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

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

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

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10.0×109/L;重度感染可>20.0×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

(2)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

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生理性

2.中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过敏性休克等;

(2)中毒或损伤 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

(3)用药 抗肿瘤药、苯二氮(艹卓)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病、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3)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或创伤 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和严重烧伤等。

(2)用药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2)创伤及中毒 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等。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用药 见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

【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1)传染病

(2)血液病

(3)其他 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期。

2.淋巴细胞减少

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

(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如结核、伤寒、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2)血液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3)其他疾病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三、红细胞计数(RBC)

(一)简述

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

参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2)绝对性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

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

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

如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等)患者;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

2.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 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多种理化因素所致再障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

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

四、血红蛋白(Hb)

(一)简述

血红蛋白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参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二)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增多

(1)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等。

(2)创伤

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2.血红蛋白减少

(1)出血

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

(2)其他疾病

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比红细胞减少程度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由慢性反复出血引起,如胃溃疡、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等。

五、血小板计数(PLT)

(一)参考范围:

(100~300)×109/L

最佳选择题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参考范围是

A.(10~50) ×109/L

B.(50~100) ×109/L

C.(100~300) ×109/L

D.(300~500) ×109/L

E.(500~700) ×109/L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参考值为(100~300)×109/L。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

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

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

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

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障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等。

(2)破坏过多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等。

(3)分布异常 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出血性疾病等。

(5)用药 药物中毒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

2.血小板增多

(1)创伤 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2)其他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六、红细胞沉降率(ESR)

(一)简述

ESR也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

参考范围:魏氏(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二)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

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2.病理性增快:

(1)炎症 风湿病、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

(2)组织损伤及坏死 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

(3)恶性肿瘤 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则血沉多正常。

(4)各种原因所致高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等。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