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8湖南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重点归纳(八)

来源: 2018-07-08 22:57

 

第八节 病因

病因,即指引起人体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痰饮、瘀血等。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此种方法,即“辨证求因”。在中医病因学中六淫和七情是最主要的发病因素。

 

一、六淫

(一)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致病特点

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只有当四季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加上人体正气的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伤及人体而发生疾病。这种反常的六气便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邪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三)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四)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象明显。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

(3)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五)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阳气损伤、滞留脏腑。

(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

(3)湿性黏滞:黏腻、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湿邪下注。

(六)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燥涩滞 :燥为阳邪、易伤阴津。

诸涩枯涸,皆属于燥。

燥胜则干:燥邪伤阴、易损津液。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七)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燔灼上炎、发病急速、传变较快。

(2)火热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热迫津泄,气随津脱。

(3)火热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

(4)火邪易致肿疡:热盛肉腐。

(八)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基本概念: 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引起疫疠病的致病因素。

疫疠指温病中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其中也包含一些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内。

种类:大头瘟、霍乱、天花、鼠疫等。

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二、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在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情志活动,并不能成为致病因素。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才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七情异常是直接影响内脏功能,造成气机紊乱而发病的因素,故又称“内伤七情”,属于内伤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因此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肝、脾、肺、肾的五脏精气所化生,故常称 “五志”,即五脏相关情志表现。

(二)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内脏, 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此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神明,所以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神受损又可涉及其他脏腑。情志所伤,又以心、肝、脾为多见。

2.影响内脏气机

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其紊乱。主要的病理变化是: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三、饮食与劳逸失常

(一)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

(二)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

1.过度劳累致病

过度劳累,古称劳伤、劳倦。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2.过度安逸致病

过度安逸,是指长期不从事劳动和体育运动,使脾胃之气呆滞,功能减弱,气血化生不足,运行不畅,从而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痰湿内停,或形体臃肿发胖,动则心悸、气短、自汗等,或继发他病。

 

四、痰饮

痰饮,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但又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机体的某些脏腑组织,继发其他各种病证,故为致病因素之一。

(一)痰饮的形成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常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有形的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痰或饮而言;其中以黏稠者为痰;以清稀者为饮。所谓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但却视之不见,触之无物,且按治痰饮的方法治疗,也同样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痰饮所致病证,临床较为多见,故又有 “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根据痰饮所在部位和性质不同,痰饮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完全一样。临床常见的痰饮病证有寒痰、热痰、燥痰、风痰、湿痰、痰饮、溢饮、支饮、悬饮等。

1.痰的部位及主要症状特点

肺:喘咳咯痰

心:胸闷心悸;痰迷心窍,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

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经络筋骨: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成阴疽流注

头:可见眩晕、昏瞀;

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2.饮证

饮留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

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

 

五、瘀血

(一)瘀血的形成

离经之血凝聚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和体内血液运行障碍的病理变化。瘀血的形成,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范围:恶血、败血、坏血、蓄血。包括离经之血、运行不畅之血。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1)疼痛 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 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形成癥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 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