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执业药师备考:中医诊断学基础―问诊
(一)问寒热
1.概念
寒 —怕冷
恶(厌恶)风: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穿衣服—外来的
恶寒:无风怕冷,得温不解----------------外来的
畏(害怕)寒:经常怕冷,得温可解--------家里的---害怕—尊重
热 —发热;体温升高;体温正常,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2.寒热的产生机理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寒热的临床表现:1 恶寒发热2 但寒不热3 但热不寒4 寒热往来
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A恶寒发热----外感表证,卫阳与邪气相争(打架)—发热的反映。
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
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
2. 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病人唯感畏寒(家)而不发热,多属虚寒证畏寒或病变部位冷痛,此即所谓“阴盛则寒”。
3.但热不寒的临床意义
病人 唯感有热而没有寒象,同时怕热,此类症状多属热证的表现。发热不恶寒而但恶热,
临床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壮热 :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2) 潮热(夫人的心情有好有坏) 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
临床常见有三种情况:X
A ①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又称“骨蒸潮热。”口干,五心烦热
B ②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灌汤包外热内冷)。身热不扬(湿热蕴于中焦,湿温)
C ③阳明潮热(日晡潮热):是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下午3:00—5:00
(3)长期低热(一般不超过38 ℃)气虚发热:多因脾气虚损,中气下陷,清阳不升,郁而为热
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少阳、疟疾
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
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
(二)问汗
1.概念及机理“阳加于阴(阴液)谓之汗”。
2.汗的临床表现
1)有汗无汗:表证有汗、表证无汗(受寒)、里证有汗、里证无汗
2)特殊汗出:自汗、盗汗、战汗、绝汗
自汗: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属阳虚。
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属阴虚。
绝汗:病人津液大泄,大汗不止,见于重病、危证病人。
躁扰烦渴,汗出如油,脉细数疾——亡阴证—阳有余热; 先
身冷肢厥,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阳证 后
战汗:全身战栗抖动,汗出。疾病发展的转折点A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
汗出热不退,脉来疾急——邪盛正衰
3)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出、手足心汗、心胸汗
特殊汗出
自汗:病人日间汗出,活动(耗气)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阳虚。
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属阴虚。
绝汗:病人津液大泄,大汗不止,见于重病、危证病人。
躁扰烦渴,汗出如油,脉细数疾——亡阴证—阳有余
身冷肢厥,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阳证—阴有余—快死了
战汗: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
头汗: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上中头
半身汗出:半侧身体有汗,(左侧、右侧、下半身)。---有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调,或气血不和所致
(三)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疼痛: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或虫积食积,“不通则痛”(实证);
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脏腑经脉失养,因虚致痛的,“不荣则痛”(虚症)。
1.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
问痛:喜按还是拒按。
新病疼痛,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时有缓止,或痛而喜按,多属虚证。
2.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1)头痛
实证:风、寒、暑、湿、火以及痰浊、瘀血阻滞或上扰清阳。虚证:气血精液亏损,不能上荣于头,致使脑海空虚。
头项痛属太阳经—用羌活;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两)侧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等。
(2)胸痛
痰饮---胸闷痛而痞满者--气血不畅; 气滞---胸闷胀痛而走串,嗳气痛减者;
肺痈(炎)---胸痛而咳吐脓血者 肺热---胸痛喘促而伴有发烧,咳吐铁锈色痰的
肺痨----胸痛、潮热、盗汗、痰中带血者 心阳不振---胸痛彻背,背痛彻胸-
真心痛----痰浊阻滞的胸痹,胸前憋闷,痛如针刺刀绞,面色灰,冷汗淋漓。
(3)脘痛 脘,指上腹,是胃所在部位,
(4)胁痛 胁为肝胆
(5)腹痛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滞、虫积,实证;X气虚、血虚、虚寒,属虚证。
(6)腰痛 腰为肾之府
(7)四肢痛多属肾虚。
(四)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1.口渴与饮水
类型 |
症状表现 | 病机 |
渴不多饮 | 口干,但不欲饮,兼见潮热、盗汗、颧红 | 阴虚 |
口渴,饮水不多,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 | 湿热 | |
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见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音 | 痰饮内停 | |
口干,欲嗽水而不欲咽,舌质隐青或有青紫色瘀斑 | 内有瘀血 |
2.食欲与食量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脾胃功能失常: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
恶食: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 厌油腻厚味---肝胆脾胃湿热
消谷善饥(胃火炽盛):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身体反见消瘦,腐熟太过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有饥饿感,但不想吃,或进食不多者,虚火上扰。
胃强脾弱:易饥多食,大便溏泻,倦怠乏力。
虫积:嗜食生米、泥土异物,尤多见于小儿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 “回光返照”
3.口味异常
口苦------肝胆实热 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肝胃不调;或食滞于胃 口中酸馊(腐)------多为食积内停
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不思饮食
(五)大小便变化的临床意义
1.大便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便秘: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长,便次减少,多是热结肠道,或津亏液少,或气液两亏。
溏泄或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呈水样,便次增多,间隔时间短,常见于脾失健运,
脾胃虚弱------大便先干后溏
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大便时干时稀
水粪夹杂,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 泻下黄糜---大肠湿热
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伤食积滞
老年人大便不干不稀,而只是排便困难的---气虚
2.小便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 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的为闭, 统称为“癃闭”。
睡中不自主排尿,是为遗尿---肾气不足的虚证
(六)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
1.失眠的临床意义又称“不寐”或“不得眠”,不寐: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2.嗜睡的临床意义
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称为嗜睡---觉主。
头目昏沉而嗜睡者---痰湿困遏,清阳不升所致
神疲欲寐,闭眼即睡,呼之即醒或蒙眬迷糊,又称之为“但欲寐”
(七)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的临床意义
1.耳鸣、耳聋的临床意义(1)耳鸣(2)耳聋
2.头晕视物昏花旋转;3.目眩视物昏花迷乱,或眼前有黑花闪烁,蚊虫飞行的感觉。
(八)月经与带下变化的临床意义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脾虚湿注; 带下色黄,黏稠臭秽,或伴有外阴瘙痒疼痛---湿热下注。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