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执业药师考试药剂学: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1)注射部位的吸收
口服不吸收、在胃肠道降解、首过效应大、胃肠道刺激性大的药物常以注射给药,急救用药或不能吞咽的患者也往往采用注射给药。注射途径有静脉、肌内、皮下、鞘内与关节腔内注射等。注射途径不同,允许药物的分散状态及吸收的快慢不同。除关节腔内注射及局部麻醉药外,注射给药一般产生全身作用。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为100%.
(2)肺部吸收
肺部吸收能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剂型有吸入气雾剂、供雾化用的液体制剂和吸入粉雾剂等。呼吸道的结构复杂,药物到达作用或吸收部位的影响因素较多。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3)黏膜吸收
黏膜吸收以往多用于局部作用,如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药物可制成溶液剂滴入鼻腔、眼部,也可以气雾剂给药。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药物通过鼻黏膜给药可以获得比口服给药更好的生物利用度。
其中鼻黏膜给药的优点有:
①鼻黏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鼻黏膜的渗透性大有利于吸收;
②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消化道黏膜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
③某些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④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4)皮肤吸收
皮肤给药常用于皮肤疾患的治疗或起保护皮肤的作用。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可以渗透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透速度很小,只能起到皮肤局部的治疗作用。当药物治疗剂量小,经皮渗透速度大时,有可能产生全身治疗作用或副作用。皮肤给药无论起局部治疗作用,还是作为全身给药的途径,药物均需通过皮肤外层的屏障进入皮肤。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