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备考考点资料:五脏

来源: 2019-05-20 03:04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血液运行与五脏功能相关,但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输布全身。另外,心还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心主血脉的内涵,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其中心的搏动发挥着主要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

2.藏神

又称 主神明或主神志 ,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

3.心的生理特性

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火脏,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气司呼吸

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亦称“肺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肺不断地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吐故纳新,促进了宗气的生成,并调节着气机,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要保持其司呼吸功能的正常,除肺阴起着滋润作用外,主要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宣发反映了肺气向上、向外的特点,肃降反映了肺气向下、向内的特点。因此,宣发的作用重在呼出体内的浊气;肃降的作用重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但两者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生理情况下保持着协调的关系,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而这三种关系又都是建立在肺司呼吸功能基础上的。

首先,体现于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其中水谷之精气固然重要,而自然界的清气尤其重要。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

其次,体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人身之气是运动不息的。气的运动叫做气机。气机的调畅与否,除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外,肺气的调节作用亦十分重要。肺气宣通清肃,则脏腑经络之气就能随着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而运动不息,并保持调畅。再次,体现于辅心行血方面。全身的血脉虽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肺对血液的运行,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含有水谷精微的血液,从心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变换,然后再通过经脉仍回到心,最后输布到全身。由此可见,血液的运行是心与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气起着原动力的作用,而肺气起着辅助的作用。

2.主行水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气中的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以濡养之,并在卫气的作用下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水液及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至各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和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故说 “肺为水之上源”。

3.朝百脉,主治节

朝,即聚会之意。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治节,即治理和调节。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从而使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二是通过呼吸,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三是 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因而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血行)。 四是肺的宣肃,治理和调节着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水行)。

4.肺的生理特性

(1) 肺为华盖、娇脏: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肺为邪侵,则应“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药以轻清、宣散为宜。

(2) 主宣发与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亦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将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将脏腑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是为尿液生成之源。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运化

运,即转输。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有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转输至心肺,布达于全身的功能。

由于脾所吸收的成分中包括精微和水液两部分,所以亦常将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运化精微,是指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输至心肺而达全身。由于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的主要原料,所以又称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运化水液,是指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部分水液,化为津液,并将其转输至心肺。但运化精微与运化水液两个方面的功能,是密切联系而难以截然分开的。因为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以在消化、吸收和转输过程中,运化精微和运化水液是同时进行的。

2.主统血

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之中流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的功能。故说: “ 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 。“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由于脾气能固摄血液,就能将血液控制在脉管中流行,而不致逸出于脉外。其次,与脾阳的关系也很密切。因此,脾气、脾阳充盛,就能统摄血液。反之,脾气或脾阳虚弱,则不能统血。这是因为阳虚则大多气虚之故。

3.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清,指水谷精微。所谓 “升清”, 即是指脾对于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所谓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胃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脾气的上升,才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

(2) 喜燥恶湿: 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此特性与脾主运化水液功能有关,脾气升运的条件,即在于脾体干燥而不为痰饮水湿所困。故说“脾燥则升”。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气机,使之畅达的功能。气机,即气的运动。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依赖于气的运动。而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就可产生种种病变。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气机的调畅。而脏腑之气的生理活动,亦要依靠肝气的疏通,方能畅达而有序。故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便能够促进血液营运不休和津液正常代谢。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脾胃是具有消化功能的主要脏器,而肝的疏泄功能,对脾胃的消化起着协助作用。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能调畅脾胃气机,使脾胃之气维持其升清与降浊的特点,从而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肝能分泌与排泄胆汁,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3)调畅情志活动: 情志活动属于心所主管,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而肝能疏通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活动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情志活动舒畅,心情开朗,既无亢奋,也无抑郁。

(4)通调排精与排卵: 女性月经的来潮和周期、经量等正常与否,以及男子的排精等,均与肝的疏泄功能关系密切。肝气畅达,血脉流通,则月经通调,表现为周期、经量均正常。男子精液的贮藏与施泄,以及女子的按时排卵,是肝肾闭藏与疏泄等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由于妇女月经及生育与肝的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古人有“女子以肝为先天” 的说法。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肝脏是人体贮藏血液的主要器官,犹如贮血的仓库一样。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液是运行不息的,但肝内必须贮存一定量的血液,以应付人体在特殊情况下(如大量失血、剧烈运动以及紧张劳动时)的需要。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以及外界气候等因素的刺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会随之而改变。一般情况下,当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则肝脏通过疏泄作用将所贮藏的血液向外周输布。当人体安静或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所需要的血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又归藏于肝,此时肝脏所贮存的血量就相应增加。这种外周循环血量或多或少的变化,以及肝内所贮血量相应的或少或多的变化,即是肝调节血量的功能表现。

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故有 “肝体阴而用阳” 之说。

3.肝的生理特性

(1) 肝为刚脏: 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性能,并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以及肝内寄相火,主升易动等,均反映了肝为刚脏的特性。

(2) 肝主升发: 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故说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精,又称精气。就其来源有先天、后天之分,故有“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肾精的构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之精的充养而生成。先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当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生殖机能成熟时,则肾精又可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

(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指肾精及其所化精气的生理作用。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最基本物质。

人的生长发育情况,可从头发、牙齿、骨骼以及生殖功能等方面表现出来。幼年时期,肾中精气逐渐充盛,头发生长快而密,更换乳齿,骨骼生长而身体增高;青年时期,肾中精气比较充盛,逐渐发育成熟,具有生殖功能,并生出智齿,骨骼长成而达到一定高度;壮年至中年时期,肾中精气充盛,身体壮实,精力充沛;老年时期,肾中精气渐少,出现发脱、齿落,形体衰老。总之,在整个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的各个阶段中,其生理状态的不同,决定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

人的生殖器官之发育、性机能的成熟与维持,以及生殖能力,都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当人体生长发育至青年时期,肾中精气逐渐充盛,生殖器官发育渐趋成熟,此时产生一种“天癸”物质。“天癸”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性机能的作用。此时男性产生精子而能排精,女性产生卵子而有月经来潮,开始具有生殖能力,以后青年向壮年过渡,达到发育完全成熟。这种性机能与生殖能力,一般维持到中年以后,至老年时期,肾中精气渐少,生殖功能遂减退,以至消失。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脏腑气化,是指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推动和调控着脏腑形体器官的功能,进而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相互转化的功能活动。肾气由肾精所化,肾精、肾气及其所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阴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结等作用。肾阳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机体水液的吸收、输布与排泄,是在肺、脾、肾、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而肾气及肾阳、肾阴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的气化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具有重要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尿的生成和排泄,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只有肾阴肾阳正常而协调平衡,肾气的蒸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输于肾或膀胱的水液才能升清降浊,或重新参与水液环流,或化生尿液和排出尿液,方能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从而有利于清浊气体的内外交换。故有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等说法。

4.肾的生理特性

主蛰守 ,指肾具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亦是其藏精功能的概括。其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均是封藏之本的体现。故有“肾以闭藏为职” 之说。守,即守位,是指肾中相火(即肾阳,又称少火),涵敛于肾阴之中,潜藏而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心肺相互协调,则保证气血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

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积于胸中的 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二)心与脾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脾以维持其运化功能。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化赤而为血,故脾主运化,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三)心与肝

心主行血而肝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的调节两方面。

心主行血,为一身血液循行之枢纽,肝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藏神而主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心肝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四)心与肾

心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的生理关系,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和君相安位来阐发,强调维持心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

水火既济 :心位居上,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而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于下,肾水(阴)必须上济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心与肾之间的这种水火升降、互济互制,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君相相安: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相安位,则心肾上下交济,心阳、肾阳旺盛而正常。

(五)肺与脾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并进而化为谷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故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人体的水液,由脾气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周身,并下输肾和膀胱。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六)肺与肝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肝升肺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七)肺与肾

肺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等方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肾之气协同作用,保证其体内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在人体的呼吸运动中,肺气肃降,有利于肾的纳气,以维持呼吸的深度。肾精、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故说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此外,肺肾阴阳,相互滋生,亦有重要意义。

(八)肝与脾

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消化过程中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中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并疏利胆汁,泄于肠道,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与转输。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亦有利于肝气疏泄功能的发挥。肝藏血,调节血量,脾能生血,并统摄血液。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九)肝与肾

肝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肝肾阴阳相互滋生和制约等方面。

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 ,精血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和充养。且相互资生,故曰同源而互化。

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以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适时排精。

肝肾阴阳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以使肝阳不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以防肝脉寒滞。两脏阴阳互制互用,以维持肝肾之间的协调平衡。

(十)脾与肾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为先天之本。先天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则脾肾健旺充盛,身体方能健康。脾运化水液,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肾主水液代谢,又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和制约(即后天养先天和“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调节,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

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一)五脏与五体的联系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 它们与内脏之间的关系,从总的方面来说,任何一种组织器官大都与多个内脏有关,而任何一个内脏又都与不同形体有关,然就其主要联系而言,即《素问》所谓的五脏所主。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二)五脏与五官九窍的联系

五官,指耳、目、口、鼻、舌五种器官。 耳、目、鼻各有两窍,口和舌合为一窍,再加前阴、后阴二窍,共为九窍。

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亦比较复杂。就其主要联系而言,《内经》称之为五脏“开窍”。即 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 又说肾“在窍为耳”。意即某一脏与某一官窍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联系。但实际上远不止这种单一的联系,而是每一官窍都与多个脏腑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三)五脏外华

华,光彩的意思。五脏深居体内,而其光彩,即正常色泽,可显露于体表的某些部位或组织。如 “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这是五脏与体表某些部位或组织的重要联系,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四)五脏与五志的联系

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尤其与五脏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医学认为,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刺激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精气所化生,故一般将喜、怒、思、悲、恐称作“五志”,并分属于五脏。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因为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而情志活动亦属于精神活动,所以心能统领五志。由于肝主疏泄,能调畅情志,故与五志的关系亦很密切。

(五)五脏与五液的联系

五液,指汗、涕、泪、涎、唾。五液与五脏密切相关,《素问》称其为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 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六)五脏与季节的联系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应于春,心应于夏,脾应于长夏(夏至到处暑),肺应于秋,肾应于冬。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