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古方中医病因病机:
1 秦汉时期 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已认识到,与气虚、气滞、寒凝、血瘀、痰饮有关。《灵枢·经脉》认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细则气少,涩则心痛”,初步认识到气虚则血脉瘀滞不畅而心痛。《内经》尤重寒邪致痛,《素问·痹论篇》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因寒性凝滞,人经则血流瘀滞,不通则痛。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作了进一步论述,提出“阳微阴弦”的著名观点,认为上焦心胸阳气不足、中下焦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为发病的关键。
2 晋隋唐时期 此时期对心肌梗死重内虚发病论,多数医家强调发病机制在于先有内虚,然后被寒邪为主的外邪所客而发病。如《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胸痹是邪盛正虚之证,并认为邪气客于五脏六腑,皆可上冲胸部而发病,不限于邪气直犯心肺。在胸痹的病机转归方面,提出“因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王焘认为痰浊热毒闭塞心脉是胸痹发病的主要病机。《济生方》曰:“体虚之人,寒气客之,气结在胸,郁而不散,故为胸痹”。
3 宋金元时期 此时期进一步明确了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脏腑虚弱,阴阳不和,风邪冷气,攻注胸中”。再者,如杨士瀛《仁斋直指方附疑·方论》指出真心痛也可由“气血痰水所犯”而引起,认为气血痰水生变为患,亦是导致胸痹发生的重要环节。
4 明清时期 此时期完善了胸痹属虚证的病机理论。《玉机微义》:“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赢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景岳全书》曰:“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此外,认为痰饮、瘀血、火邪攻冲犯心,是胸痹发病的主要原因,如龚信《古今医鉴》曰:“心脾痛者,素有顽痰死血,或因恼怒气滞”而发;虞抟《医学正传》认为与“污血冲心”有关;秦景明《证因脉治》提出“心痹之因……痰凝血滞”;正气不足,胸阳虚损,脏腑虚弱,风寒侵袭,痰饮内停,情志失调,终至气血瘀滞、胸阳痹阻而导致本病发生,是明清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认识的主要脉络。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