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是人体内摄入的食物主要的消化场所,而小肠食物消化作用主要依靠的就是小肠液。人体内小肠液的分泌主要依靠的就是腺体的分泌。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即位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十二指肠腺和分布于整个小肠粘膜层的小肠腺。前者又称勃氏腺,分泌含黏蛋白的碱性液体,黏稠度很高,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十二指肠黏膜上皮,使之免受胃酸侵蚀;后者又称李氏腺,分布于全部小肠的黏膜层内,其分泌液为小肠液的主要部分。
1.小肠液的分泌性质、成分和作用
小肠液是一种碱性液体,PH约为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小肠液的分泌量变化范围很大,成年人每日分泌量为1~3L。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有利于吸收。小肠液分泌后又很快被绒毛上皮重新吸收,这种液体的交流为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提供大容量媒介。
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小肠液的性状变化也很大,有时是较稀的液体,而有时则由于含有大量黏蛋白而很黏稠。小肠液还常混有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白细胞以及由肠上皮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近年来认为,真正由小肠腺分泌的酶只有肠激酶一种,它能将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活化为胰蛋白酶,以利于蛋白质的消化。除肠腔内的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外,小肠对食物的消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和上皮细胞内含有多种消化酶,如分解寡肽的肽酶、分解双糖的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等,这些酶可分别将寡肽和双糖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和单糖。但当这些酶随脱落的肠上皮细胞进入肠腔后,则对小肠内消化不再起作用。
2.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小肠液呈常态性分泌,但在不同条件下,分泌量可有很大变化。食糜对局部黏膜的机械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均可引起小肠液分泌。小肠黏膜对扩张性刺激最为敏感,小肠内食糜的量越多,分泌也越多。一般认为,这些刺激是通过肠神经丛的局部反射而起作用的。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十二指肠腺分泌,但对其他部位的肠腺作用并不明显,研究表明,只有切断内脏大神经(取消了抑制性影响)后,刺激迷走神经才能引起小肠液的分泌。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