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医疗招聘-医学基础知识——神经(4)
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为例,它与来自肌梭的传人纤维末梢形成突触联系。若将微电极插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内,可测得其静息膜电位约为-70mV;当电刺激相应肌梭的传人神经纤维时,可观察到兴奋冲动进入脊髓后约0.5ms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并在1.0-1.5ms时达到最大值,然后呈指数下降,此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形成EPSP的机制是:某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提高后膜对Na+ 和K+ 的通透性,尤其是对Na+ 的通透性,从而导致局部膜的去极化。EPSP是一种局部电位,它在刺激强度较小时去极化程度很小,不足以引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而当刺激强度加大时,由于同时参与活动的突触数增多,EPSP可发生总和,以致突触后电位的幅度加大而引发动作电位。但动作电位并不首先出现在胞体,而是出现在轴突的始段。这是因为轴突的始段比较细小,当胞体出现EPSP时,该部位出现跨膜电流的密度较大,更重要的可能是由于此处膜上电压门控Na+通道的密度较大,因此始段是第一个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