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
1.医疗模式
此论者认为人类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是很相似的,心理失调者有其个人的心理基础,是因身体的某些组织病变,才引发心理疾病。持这种说法多为遗传学、生化学、神经生理学家等。
2.行为模式
各种行为均在其内外环境的需求下学习而来,良好适应或偏差病态的行为皆学习而来,如神经官能症的行为,乃是在焦虑情境中学习而导致的不良适应习惯,治疗目标在于使个案不再学习不恰当的行为,转而学习其他恰当的行为。
3.心理动力模式
个人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乃建立在其内在心理冲突上,与童年的生活经历、心理压力或创伤经验有关,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的影响力及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平衡关系。心理疾病乃其本身内在心理冲突的结果,也是三个“我”之间的挣扎现象,心理疾病不过是个人企图减轻焦虑时显现的症状。
4.人本主义模式
强调认知功能、主观经验感受、自我价值尊严及社会上个人与团体间的迷乱和疏离感,中心概念是自我概念、自我实现、高峰经验、情意、创造、开放教育等,但批评者认为此学派经常不能找到科学的准则。
5.认知模式
认知问题常导致心理疾病,人类异常行为及良好适应行为皆取决于当事人的知觉和诠释他们的世界和经验的方式。
6.社会文化发展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行为是由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且是个人表现违反规范的行为,遭到社会加标记后,恶性循环的结果。
7.社区心理健康模式
以社区民众的心理疾病的防治为工作对象,能指出民众的心理及社会行为问题,要求社区成员负起解决此问题的责任,建立社区联络网,活跃其效能。其工作目标重在预防层次,重视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治疗方面的影响。
8.一般系统模式
借由促进人类互动关系中的社会过程,以强化人类的社会适应能力。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