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卫生考试-医学基础备考热点 ——人体的散热方式都有哪些?
人体的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
人体的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显性蒸发和发汗)。
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人体的散热方式一:辐射散热
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如舰船、炼钢人员),因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不仅不能辐射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故易发生中暑。
人体的散热方式二:传导散热
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
传导散热量取决于:
1.与皮肤接触物体的温差。
2.与皮肤接触面积的大小。
3.与皮肤接触物体的导热性。
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
人体的散热方式三:对流散热
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对流散热量主要取决于:气温、风速
衣服覆盖于体表,不易实现对流;棉、毛纤维间的空气不易流动,因此增加衣着可以保温御寒。
若在较密闭的高温环境中(如船舱内)或闷热气候,因空气对流差,易发生中暑。
人体的散热方式四:蒸发散热
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
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①不感蒸发:又称不显汗。指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黏膜表面,在未聚成明显水滴前蒸发掉的散热形式。
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日(皮肤约占2/3,肺占1/3)。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丢失的体液量。
②发汗:又称可感蒸发。
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到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如果空气湿度大、衣着又多时,气温达25℃便可发汗;机体活动时,由于产热量增加,虽然环境温度低于20℃亦可发汗。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1.5L/h。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