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学语文议论文重点复习指导一
《季氏将伐颛臾》
1、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2、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3、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4、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以孔子与弟子的三次对话展开批驳,破中有立。具体来说,第一段:第一轮师生对话,指出季氏行为违背“礼”的原则(驳论;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实论据――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反诘句――何以伐为?)
第二段:第二轮师生对话,指出冉有、季路违背不合“礼”的原则(驳论;名人名言论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反诘句――是谁之过与?)
第三段:第三轮师生对话,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立论;现实事实论据)
5、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6、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一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做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和龟玉的看管人,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龟玉在匣中被毁,都是看管人的失职,而季氏动武,颛臾被攻,则是季氏家臣冉有、季路的失职。
7、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强调语气,增强说理力度。
8、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够施展才力的,就接受这个职务,不能施展才力的,就该辞职让位。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盲人站立不稳不能去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把他扶起来,那么还要护理人干什么用呢?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最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想要”而一定要替自己找借口的行为。
(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乃尔是过与? 难道不、恐怕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他当
(3)是社稷之臣也:这
(4)是谁之过与?过错、责任
(5)不患寡而患不均:担心、害怕
《寡人之于国也》
1、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2、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盈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3、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4、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本文第三部分:孟子围绕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阐明自己的王道主张。具体阐明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排比句),根本措施(排比句),排比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5、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在战场上逃跑五十步停下来与逃跑一百步停下来没有质的区别,比喻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6、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咚咚地敲起鼓来,双方的兵器交接上了,一方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啊。
(3)颁(通假字)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须发花白的老人不用身背头顶地在道路上奔波劳累了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这样还不能实现王道,这是从来没有的。
(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不再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里来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灾荒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3)弃甲曳兵而走:拖着兵器
(4)谷不可胜食也:尽
(5)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头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7)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重视
(8)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教导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通假字)有饿莩而不知发:约束、制止;涂通途;开仓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年成;这样;于之,到这里。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