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务员面试热点:“格斗孤儿”的生活要让他们自己选择
【相关背景】
近日,一段被描述为"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中两名小男孩正在进行激烈搏击比赛。据介绍,两名小男孩今年只有14岁,均是孤儿,目前被成都一家格斗俱乐部"收养"。有网友质疑,该俱乐部是否在利用孩子们赚钱?这一俱乐部是否具备相应的收养资质?"铁笼中的格斗"是否合法合规?目前事情有了新的进展,警方已经介入调查。(7月24日《北京晨报》)
【各方言论】
@南方日报王庆峰:"格斗孤儿"到底该如何解救,最好倾听一下他们自己的意见。据媒体报道,多数孤儿认为在俱乐部要比回家好,因为"这边伙食比家里好,有牛肉、鸡蛋,家里只有洋芋"。这不免让人想起几年前一批被解救的童工也不想回家,原因也一样,"当童工很累,但好歹可以吃饱饭"。可见,在这些孤儿的生活目标中,吃饱饭才是第一要义。这提醒我们,必须正视这部分人的真实处境。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游离在社会救助体系之外,这是令人痛惜却又不能回避的现实。
由此,想起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该电影讲述了摔跤手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一开始很多观众表示不解,认为辛格强迫女儿剪头发、禁甜食、练摔跤等,是不够尊重女性意愿的表现。但随着剧情推进,很多人就理解了父亲辛格的决定尽管有些残忍却极为正确。因为在电影描述的印度社会中,很多农村女孩到了年纪就要嫁人,就要无自由地依附老公,而通过练习摔跤,两个女儿则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样的,考虑到"格斗孤儿"的真实处境,俱乐部的出现至少让他们吃喝无忧,习得文化课,学到一门技能。这些实打实的帮助,或许更有助于改变他们的一生。而类似处境中的其他孤儿,也需要类似格斗俱乐部这样的地方提供基本生存。
在笔者看来,要特别警惕那种要求全面取缔格斗俱乐部的声音。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捋清,俱乐部也确需整顿和完善,但放到"格斗孤儿"想要先"吃饱饭"的处境中,它的存在就有正当理由。如果能把它当成一种民间自发性的公益力量,将其引入合法健康发展轨道,置于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监督之下,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结局。此外,全社会都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帮助孤儿们破解生存困局,让他们的选择可以更多元、更有保障。
@北京青年报艾萍娇: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体曝光格斗儿童后,成都教育部门称,无权干涉格斗俱乐部,应由民政方面来进行相关调查。而因为孩子来自凉山,如果孩子户籍仍在凉山的话,如违反义务教育规定,应由凉山州教育局部门追究相关责任。工作人员同时表示,如果孩子需要在成都上学,需要办理居住证等相关手续,符合条件可以入学。这一回应,有推卸当地教育部门的责任之嫌。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应该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为原则,而这些从凉山到成都的孩子的义务教育的求学问题,应该由流入地解决,如果流入地政府对流入到城市的适龄儿童不管不问,而是把保障适龄儿童义务教育的责任,推给流出地政府教育部门,那如果流出地教育部门也不管,这些孩子不就辍学吗?
事实上,正是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两不管,导致我国部分适龄儿童由此辍学。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各有各的盘算,像凉山本来贫困,这样可以减少教育投入,而成都的义务教育学位紧张,因此会设定入学门槛。但不管怎样,在我国教育已把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时,还有适龄儿童辍学,是不应该的,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做出部署,要防控义务教育辍学保障贫困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建立系统的防控辍学体系,各地政府部门不能踢皮球。针对格斗俱乐部的适龄儿童,为何会辍学,应该启动全面调查,审查收养是否合法,为何这些孩子会游离在义务教育体系之外,如果没有媒体曝光,他们是否就一直辍学、失学?
不难看到,那些赞成这些格斗儿童不接受义务教育,学一门技能更好者,是有"读书无用"的情绪的,这也是贫困地区辍学率回潮的一方面原因。这和目前义务教育办学,实行升学模式有关,即所有学校办学,都围绕升学展开,这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师关注成绩优秀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被边缘,他们觉得读书无意义,二是学生觉得学校学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无用,没有意识到改变贫困需要知识。这是必须改变的,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要意识到办学的重要,给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好的环境,让他们渴望回到校园,而不是宁愿面对心生恐惧的格斗笼,也不愿意回到家乡,回到学校。
@中国网丁恒情:"格斗孤儿"背后的问题,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深刻和复杂。据媒体报道,"格斗孤儿"大部分来自于四川凉山州。而凉山州位于川滇交界处,总人口470万,彝族占半数以上,境内6万余平方公里几乎都是山地,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灾害频繁,州辖17个县市中有11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基于这样的生存现实,"走出去谋一碗饭",在很多贫困孩子眼里,就是为了摆脱贫穷的努力,少上点学早打点工,被认为是"懂事""顾家"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真正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明显不能寄希望于一时热闹的网络围观,而应该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做到既治标又治本。比如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就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出路。通过系统性协同,实施基础性救济、制度性保障、结构性安排,才是对这个群体的有力救助。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消除绝对贫困,步伐需要再快一些;对于教育部门而言,防控义务教育辍学保障贫困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措施需要再实一些;对于贫困孩子的家长而言,要明白接受义务教育是孩子的权利,意识需要再强一些。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脱贫攻坚,寄托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期盼。这也提醒我们,虽然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但我们要始终恪守为民职责,下大力气推进精准扶贫、教育扶贫,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给他们提供一条比格斗训练更光明的出路。
只有让贫困地区的受教育人口多起来,脱贫攻坚的目标才能实现在我们的努力之中。
@南方网老帆:从报道可以看出,俱乐部之所以收养这些"格斗孤儿",与创始人恩波的出生和经历不无关系,恩波8岁丧父、18岁开始练习散打,后来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并曾在武警阿坝州支队举行的军事大比武中荣获"单双杠、擒拿格斗"双冠军。而他在服役期间下基层做军事指导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孤儿在山上、街边游荡,因而在退役创办格斗俱乐部之后,便萌生了收养这些孤儿的想法,以免他们因缺失良好教育、引导走上邪路,善意动机显然也值得赞赏,据称不少孩子这里走出去,或经商或当上武警,有的还成了全国散打冠军,这就更让人感到欣慰。
只是欣慰之余,又难免让人心生更多期待:这些孤儿的选择能否不只有"格斗"?他们能不能或者说有没有别的选择?能否寻找一条可以让他们不必非得为温饱而必须做"格斗孤儿"的路径?这不仅因为格斗是一个相当艰苦并且潜藏很大风险的职业,而且正如不少网友所担心的那样,孩子从小专注于格斗训练而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将来会不会陷于新的生存危机?何况,这些孩子也完全应该拥有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有责任帮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诚然,对于这些出身贫困山区的孤儿来说,上学、成才、追求自己的梦想是件很奢侈的事儿,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政府、社会做出更多担当,特别在越来越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和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帮助他们破解生存困局、避免游走于社会的边缘,让他们的选择可以更多元、让他们的生活有更多保障、让他们的人生同样有尊严,未来同样有出彩的机会,这也是社会大家庭应有的关怀和温暖。
@长江网郭元鹏:拯救"格斗孤儿"不能只是一场执法的格斗。警方的调查,警方的介入,最终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把这400多名"格斗孤儿"从暴力商业演出中拯救出来,却不可能给他们一个美好未来。
警察来了,民政部门在哪儿?最好的拯救不是执法的格斗,而是救助制度的格斗。当我们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健全的时候,当所有的孤儿都能有一个"温暖的家"的时候,才能真正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
如果救助制度是健全的,就不至于让这么多孤儿被一个商业俱乐部"收养",之所以被"收养"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去处。我们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救助体系、收养体系,否则即使取缔了一个"格斗孤儿"场所,下一个利用孤儿赚钱的场所还会出现的。
拯救"格斗孤儿"不能只靠警察,执法只是一个方面,能够战胜收养乱象的其实是救助制度的格斗。
【参考解析】
"铁笼格斗"一般出现在影视剧中,现如今,却真实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免让人吃惊。而这些孩子的话却让人深思。"这边有牛肉、鸡蛋,在老家的时候只有洋芋。如果我回到家里,有可能干苦活,或者去打工吧。"孩子觉得,在俱乐部参加格斗,算是不错的去处了。因为牛肉和鸡蛋总是强过洋芋。"衣食起居有保障"总好过干苦活。
即使孩子们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好,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14岁花样般的年华,是刚刚上初中的年龄,是接受全民义务教育的关键节点。在这个以"格斗"为主的俱乐部,能否接受与同龄孩子正规的学习教育,值得我们深思。所以,很多人主张解救这些孤儿,而且还要追究俱乐部的责任。我们可以相信的是,通过警方的介入调查,这些"格斗孤儿"一定能被拯救出来。问题是这么多的孩子,他们未来何去何从?有的孩子已经没有了亲人,他们该到哪儿去?一些孩子已经长大了,却没有基本的学校成长经历,他们该做些什么?
不过,笔者认为,虽然说,"格斗孤儿"有点残忍,但是,面对这些孤儿的去留问题,最好还是先问一下他们自己,如果愿意留下,何尝不是一种自力更生的体现,如果愿意回到家乡学习,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做好后续的保障工作,毕竟,人生是自己的选择,如何选择未来,选择想要的生活,还是自己最为了解。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