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湖北省一山村教学点的老师,因为2016年退休,所带的10名山里学生面临无人接续教学的窘境,为此他写信给媒体希望能找到一位有志在大山深处甘受清贫执教的继任老师。他的呼吁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2015年4月,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农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要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下发。9月2日,湖北省出台全国首个地方《关于加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随后,贵州、四川、山西、甘肃等省份也相继出台《计划》实施办法。各地根据《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针对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其中,四川省新规定中包括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建立专项基金等,同时,乡村教师评职称不作外语成绩要求,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山西省将大力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并在专业技术、高级岗位设置上向乡村学校倾斜。
【政策理论】
十八大报告在社会建设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拓展教师补充渠道,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存在问题】
一、农村撤点并校的政策使农村教学点建设减少,教师编制缩减。9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农村撤点并校,使农村教学点大幅度减少,造成农村教师不断流失,师资水平整体下降。而农村教师师资水平的整体下降,反过来加剧了农村教育的空心化。
二、农村教师生活教学条件相对艰苦,缺乏教师引进的吸引力。(1)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的农村往往地处偏僻,城乡往返时间与经济成本高;(2)生活与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点公用经费不足,住房无保障或者居住条件简陋,生活教学基础设施无保障;(3)教师数量少,平均工作量大:教师总人数少,平均每名教师承担课程多,一些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同时承担照看学生的责任,长年工作的超负荷,导致身心疲惫;(4)城乡思想观念仍有差异,年轻人难以真正融入。在通讯与互联网仍欠发达的农村,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难以短时间内融入。
三、城乡教师收入与晋升差距明显,教师队伍难以稳定。(1)收入偏低:农村教师收入虽有所提升,但与城市教师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职称评定晚:农村教师职称"上升"渠道不畅,同等级别的农村教师职称评定相比城市教师晚几年。(3)坚守的农村教师平均年龄高,老龄化严重。
【解决方案】
一、拓展农村教师补充渠道,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1)推进城乡"一对一"教师帮扶机制,让城市教师轮流下乡支教,鼓励城乡交流轮岗;(2)进一步落实"三支一扶"帮扶机制和大学志愿服务基层教育计划,增加农村优秀教师数量;(3)尊重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机会,教育部门的教师培训更应向落后农村地区的教师倾斜。
二、改善农村教师生活与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教师公共性福利,吸引城市优秀教师逆流。(1)对人数不足公费欠缺的教学点按一定人数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2)增加教学基础设施投入,减少生源外流,增加本地教学点的生源量;(3)提供住房、医疗、休假等公共性福利,改善农村教师的综合待遇,增加其工作环境满意度。
三、提高工资待遇,职称评聘向农村学校倾斜。(1)发放农村教师生活补贴。根据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给予"艰苦地区教师补贴",梯次设定补贴额度;(2)着眼于整体与重点地区并重,提高农村教师收入,根据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年限,对农村教师实行差异的薪酬体制;(3)在评定职称、晋升发展等方面,减少评定城乡差异年限,适度向农村教师倾斜;(4)给予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关注,在给予物质水平的同时,更给予农村教师应有的尊重与荣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