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分析]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加减乘除"--做加法就是补短板,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要让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做减法就是去产能,钢材、水泥、玻璃、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尤其要注意合理去产能;做乘法就是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全要素生产率;而做除法,意味着不仅要减少产能,还要减少对正常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减轻企业负担。加强环境保护,做到清洁生产,将对环境冲击降到最低。
[提高供给质量的原因]
改革开放近4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上中等收入经济体水平,我们即将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向建设现代化国家迈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所期盼获得的改革发展成果,也从对数量型的更多增长转向对质量的更高追求,以质量引领增长必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旋律。因此,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奋斗目标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当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目的。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质量为本的体系,而当前经济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的一个主要症结就在于质量优势尚未全面覆盖各行各业,这是我们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攻克的基本难点。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去落后产能和库存的同时,把更多优质资源配置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环节上来。所以,今后我们的经济规模的增长虽然仍维持一定速度,但这种速度必须建立在质量提升的基础上,这是我们从传统经济体系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型的必然趋势,是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民族复兴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必然方向。
[现状分析]
一边是经济下行压力犹在,一边是新的消费需求井喷。于是,我们看到,投资、出口增长乏力,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不断增强。排队买苹果手机、抢购各类新兴电子产品、出国大采购就是生动的证明;
一边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边是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热火朝天、蒸蒸日上。于是,我们发现,今年以来,钢铁、造船、煤炭等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发展陷入停滞、亏损的困境,高铁等高端装备却热销海内外,互联网掀起一轮波澜壮阔创业创新的热潮;
一边是一些政府机构、企业单位效益低下,一边是民众对公共事业和服务业的迫切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是,我们听到,民众对民生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期待,对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资源极具短缺的无奈和叹息。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其内涵已经逐步演变为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有限性与人们对经济持续递增预期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问题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有些行业产品出现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问题,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经济增速放缓,看似有效需求不足,实则有效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供需错配才是深层症结。
二是服务业产品存在供给侧不足问题。虽然总体上消费、物流、医疗、健康等服务行业的比重在增长,然而出国旅游热和购物热现象也在持续升温。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但当前我国服务业产品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效果还不够突出,亟需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