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家农户家庭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剧增,农村地区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等人情消费现象屡见不鲜,农民仍面临着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陷入"人情怪圈"。春节农民人情支出超5000元,直呼不敢回老家过年。(12月28日半月谈)
也许,有人看到"三千农户呐喊:人情猛于虎,不敢回老家过年"这样的表述很吃惊,可这就是事实。就像报道中所言,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比较高,仅次于饮食支出。农户饮食的平均支出为6462.99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9.72%;人情的平均支出为5297.47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6.16%。这些数字确实令人震惊,足见农村人情费的畸高确实到该重视的时候了。"人情消费具有社会互助、情感沟通等功能,但现阶段,随着人情风气的变味,一些人情消费逐渐变异为人们攀比、炫富、敛财的'工具'。"
当前农村人情支出名目繁多,且单次支出金额高。调查显示,农民的人情支出主要包括嫁娶、生子、升学、丧葬四大类,且多数农户的单次人情支出金额在300元以上。农民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工,挣到的钱基本上都用在了人情上,而对部分人来说甚至还不够,这就更加令人担忧了。
其实,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即便外出打工的农民也过上了好生活。然而,农村家庭在支出方面的"随份子"钱也越来越多,且逐年水涨船高,人情消费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新的负担。连外出打工的农民都为过年回家后的人情钱犯愁,这岂不是个大问题?而且,人情支出名目繁多,人情链条越拉越长,还不仅是嫁娶、生子、升学、丧葬这四大类,盖房、乔迁、参军、生意、生病等五花八门,范围不断扩展,各种宴请比排场、争面子的攀比行为频现。
农村人情费负担加重,与我国农村极为特殊的状况有关。亲朋多,人情多,一般都是家里祖祖辈辈的亲戚,不管远近,都要你来我往,有个由头就办一场,一是图人气旺,二是乘机收回"份子钱",人情冷暖自知。我国多数农村是典型的乡土型社会,自然重视人情往来,且农村基本都是群居,农民送人情是传统风俗习惯,有些不是强迫,却属于自愿。
而人情费数额的逐年增高,无疑加重了农民生活负担。近年来,农民人情费的数额越涨越高,这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对亲情、友情的渴求,而另一方面却带来了很大问题,甚至造成部分农民入不敷出。农村人情费的泛滥,消耗了农民通过劳动辛苦积累的"血汗钱",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败坏了社会风气。按说"乡村民俗"应该尊重,但如果是陋习、恶俗,就必须加以适当的干预。
随礼本是人之常情,且在我国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可正在逐渐变味儿。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人情观念已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遏制住恐怕不现实,需要长期的宣传、引导,以提升农村居民的正确人情观。对此,农村基层干部应积极做好带头和示范作用,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设立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更新观念、革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目前,不少乡村都有"红白理事会"这样的组织,这令人看到了希望。
总之,农村人情费是该"管一管"了,这不仅涉及农民的福祉,更事关小康社会的建成。对此,有针对性地制订乡规民约,移风易俗,对人情费加以规范,将农民从沉重的人情负担中解脱出来,同时发挥好村规民约监督小组的职能,让农民在有效的自我管理中,使人情费回到正常轨道,如此,才能形成节俭养德、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