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戏剧
二、中国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基本现状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调查显示:由于戏曲观众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断萎缩,许多地方戏曲院团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多数地方剧团原创剧本数量不超过10%,只能依靠传统经典剧支撑。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所说:"传统戏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危机。"
1.保护中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以更高的标准多渠道认识本民族历史的需要
3.保护中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四、中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的原因
原因二:戏曲脱离人们的审美需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首先表现为节奏太慢。戏曲演唱讲究抑扬顿挫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也正是在这样的演唱中形成了一种美感,但是这种过于舒缓的美感对于业余时间比较充裕、生活比较悠闲的老年人来说或许是一种享受,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中青年、儿童而言便是一种拖沓了。其次表现为信息量小。舞台的空间与时间是有限的,而信息的传达又主要依靠演员的唱念做打来完成,这便决定了戏曲传播的信息量的有限性。其三表现为内容的陈旧。无论哪种剧种,在剧目的创作方面大多停留在沿用传统、或者对传统进行简单改造加工的层面上,戏曲人物性格复杂,思想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剧情上脱离群众感兴趣的人和事,语言上失去质朴、自然、通俗的特色,缺乏时代气息,这样也人为造成了受众与戏曲的疏离。其四表现为入门难。戏曲有着其固有的程式性、虚拟性。它讲究一人千面、一曲百情、一步千态、一笑百媚,观众必须熟悉剧场的习套,才能够充分欣赏其中的动作及道具。而这个熟悉的过程是漫长的,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这是一个障碍。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