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与首尾处搭配,起解释说明作用。
也就是,当看到大量的数字出现的时候,这些数字一般不需要注意,它的前后几句话一定要重点注意,极有可能是揭示问题的重要踩分点。
同类数据出现一定会产生对比,所谓的同类数据,可以是同一个主体的不同阶段,比如某一个岗位每年进面分值对比;也可以是不同主体的同一阶段,比如学员今年的申论成绩对比。
也有可能会根据有优势的数据来推出对策。比方说如何完善垃圾收费制度的问题,材料中说,T市是按户收费,F市是按垃圾袋收费,最后有一个数据对比是垃圾收缴率,T市是76%,F市是几乎100%。通过数据的比对可以看出,F市的收费制度有利于提高垃圾收缴率,所以对策就可以说:"实施按垃圾袋收费的制度"。
在推理过程中,注意数据比例,尤其是过半数原则/大数原则,判断数据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合理可靠。下面来看一个真题材料。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704人参与),82.9%的人明确表示自己需要养生。调查中,40.8%的人表示自己的养生知识主要来源于"专家",来源于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人更是超过半数。我们看到,82.9%的人表示需要养生,可以看到82.9%是远大于半数的。而养生知识来源于大众媒体的人超过"半数"。这些数据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而且2704人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数据是可靠的。因此可以总结出,公众的养生需求大,但知识并非来自于权威渠道。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