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8湖南省考申论热点:女博士“不看朋友圈”被骗85万遭群嘲

来源: 2018-02-13 19:10

热点背景

  最近,因遭遇电信诈骗被骗走85万元,"十年来都泡在实验室"、"对新闻八卦没兴趣"的广州高校女博士饶源(化名)上了新闻热搜榜。当特殊的身份标签遇上令人深恶痛绝的电信诈骗,一场关于学历和社会阅历的讨论开始了。

  热点分析

  "一位女博士怎会识不破如此简单的诈骗套路?""这是不是所谓的高分低能?"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人将目光偏执地放在了"女博士"的标签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16年,清华大学女教授被骗1800万元一事也曾一度成为很多人的谈资。

  这种吐槽和群嘲其实不难理解。当下,"高智商"是人们对博士群体的普遍共识,所以聚焦于"女博士"、"女教授"的标签,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于高级知识分子习惯于"高看一眼"的态度,因而更对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基本常识感到诧异。

  但是,苛责不能跑偏。其一,被骗与学历无关,舆论不该将矛头指向受害者。面对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趋向精准的电信诈骗,谁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受骗者?如此嘲讽不但会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也会变相助长电信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其二,如何让电信诈骗彻底失去市场,诈骗分子会受到何种法律手段的惩处,通过这场热议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根本所在。

  从涉世未深的徐玉玉到"玩不转"网络的老年人,再到关闭朋友圈的女博士,他们或许只是电信诈骗受害者中的几个缩影和代表,其背后是广大的潜在受害群体和屡禁不止的电信诈骗犯罪。那么,在电信诈骗如此猖狂的形势下,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约束、科技创新等手段的作用,避免落入骗子的陷阱,无论是对于执法部门、监管部门还是百姓自身,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可以想见,通过对"高校博士遭诈骗85万"这一新闻的热议,人们难免生出这样的心理:连博士都会被骗,那么普通人被骗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由此,也就更加突显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高个体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近年来,无论是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电信诈骗3000元可入刑,超50万元最高可判无期,还是工信部加强落实电话实名制,都使得电信诈骗的疯狂势头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换另一种思路来看,电信诈骗越"精准",恰恰说明了骗子们的"生意"越难做。当法治环境日渐趋良,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打击电信诈骗的信心、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和警惕性。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