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是我们学习申论写作非常完美的窗口,多读评论员文章也成为每个申论教师的口头禅,但如何读,怎么学却成为一个难以把握的难题,本文中公教育老师就近日一篇接地气的评论员文章,对其中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行分析,以期给同学们以启示。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找准"看病难"的症结
王君平
2015年12月22日
既不要把老百姓的看病,想得那么难那么贵,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它是一个难啃的改革"硬骨头"。(开篇点题,点出主旨所在。)
最近,演员李冰冰海外"看病难"的经历引起网友热议。报道说,她在澳大利亚连续高烧16天,因当地医生无法确诊,连夜飞回国内治疗。(案例一)消息披露后,不少网友感叹,原来国内的看病难和看病贵是个"伪命题"。( 案例总结有案例不总结是同学们的一个通病,既然举出案例,就一定要强调出案例的作用,不要想让阅卷人去猜,而是要表达清晰!)
正如不少在国外有过就医经历的人所说的,国外看病,"真的贵真的难"。( 过渡,段与段的连接,又是同学们的一个弱项,此处用的是顺承的方法,即延续这一话题的方向。)游泳运动员孙杨就吐槽(吐槽一词可以用,体现出人民日报的接地气)说,他在澳大利亚做过一次血常规化验花了578澳元(合2829元人民币),国内一般只要几十块钱。(案例二,两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借此证明问题发生并非偶然)因此,有医务人员甚至开玩笑地说,李冰冰是上天派来拯救医生的天使,她的经历颠覆了人们的片面认知--国外医院的技术高、服务好,国内医院的技术差、服务差。(再次对案例进行总结,上一段的总结是国内并非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段继续落实国内并非看病难看病贵,且并非技术差,服务差这一观点,两段案例的总结具有统一性!)
不过,如果由此认为,国内的看病难和看病贵是"伪命题",也同样犯了简单化、片面化的毛病。(过渡,使用的是转承(逆承)的方法,即使用转折,从与前文相反的方向探讨问题)不少人仍然选择漂洋过海出国看病,一些海外医疗机构也大举开发中国市场,原因正在于(原因分析,写文章必然要说明原因,很多同学不习惯写原因,也是文章成绩提升不上去的重要因素),国内医疗市场"硬件"不够硬、"软件"不够软。医疗硬件差距容易弥补,从国外引进和购买先进的设备就可以,但"软件"差距在短期内很难缩小。(点出本质原因,写明软件的差距)
事实上,无论是"一床难求",还是"一号难求","看病难"本质上都是优质医生资源的短缺。(进一步剖析原因,注意层次,文章首先从软硬件中指明"软"是本质,进而再分析软原因的本质)最近,由于医生短缺,广东一家医院儿科停诊。(举例说明医生资源短缺问题,点出严重程度,说明危害。)生命何所系、健康何所托,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前夕,国内首家互联网医院上线运行,试图为传统医疗服务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带来福音。然而也要看到,一味的设备依赖、过度的技术迷信,并不能解决优质卫生资源的短缺。问题正如《再造医疗》一书所说,"从根本上而言,在于医疗服务工作的组织方式。"简化就诊过程,优化诊治流程,让患者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让医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医疗实践,有赖于整个医疗系统的改革和重组。(提出对策,通过对现行对策的分析,指出真正的、有操作性的对策。)
从实践来看,我国新医改实施7年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随着医改步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暴露。医疗服务价格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医生劳动价值长期得不到体现,大多数医生超负荷工作,英年早逝的并不罕见。用全世界3%的医疗资源,解决了世界上1/5人口的医疗问题,中国医疗奇迹的背后,难掩不可持续的焦虑。要让马儿跑,也要让马儿吃草,医生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也需要一份体面的收入。(进一步对现行对策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继续证明作为医疗资源的医生这一"软"件的重要性。)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