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湖南公务员时政热点:让“英雄”生活在平地
近日,梨视频发布了有关“地震救人小英雄”林浩的短片。林浩因汶川地震中救同学而成了“英雄”,十年间有人质疑他救人造假,有人骂他荒废学业。现在的他想抛开一切有关英雄的光环成为演员,他说:“我不是挂在墙上的英雄,是个普普通通的人。”
我们崇敬英雄,敬畏道德模范气质,却不能忍受英雄生活在身边。事实上,我们潜意识里对英雄暗自恐惧,英雄被供得越高,恐惧越深重。这种恐惧是一声尖叫,负责桩桩审判英雄事件的发动,恰似严歌苓在《芳华》里对男主角刘峰英雄人格的反思:“我对刘峰这个严重缺乏弱点的人有点焦虑,我好像在焦虑地等待一个证明。刘峰是真人的证明。太好的人,我产生不了当下所说的认同感,人得有点儿人性。之所以为人,总得有点儿人的臭德性……刘峰就是好得缺乏人性。他的好让我变得心理阴暗,想看他犯点儿错,露点儿马脚什么的。”诚然,英雄是“大写”的人,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和其他任何人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人性和人权。他们来到人间,并不天生是要做个标兵供大家学习和瞻仰的,他们自然有人间烟火气,理应占一个人间普通人的位置。林浩工作室负责人田万良也表示,“林浩当时其实就是一个孩子。用高大全的那种道德模范形象去要求一个孩子,是有问题的。”
再者,造就英雄的时势常与较为贫困的地区契合,而从事最可能成为英雄的职业(如消防员)的人,往往也来自那里,这就导致当今时代的英雄大多来自较下层的家庭。英雄们用默默奉献换来一个“活雷锋”的光环,依附于集体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感,也在集体的宣传中作为典型被利用。如何使英雄人物作为独立个体存在时驱散价值感缺失的阴霾,在“平地”上生活,成了亟待讨论与解决的公共议题。
英雄本不必成为英雄,徒添悲情。倘若基础设施完备、教育制度完善、社会风气稳定,现阶段被称为“英雄”的人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他们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失败而买单,从这种层面而言,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然而,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种制度堪称完满,我们需要承载英雄主义的个体,需要英雄行为、气概、精神。这一点上,求诸于人不如反求诸己。当心态平衡地重新审视道德英雄时,我们会讶然惊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们,与其汲汲苛求他人时时“高大全”、刻刻做标兵,不如发掘自身能量来得效力深远持久。观之当下,我们对于英雄的宣传,也不免过于大张旗鼓,甚至偏向于一元化、脸谱化,过犹不及。既隐性否定了英雄作为一名普通人的前提,又打压着千千万万可能成为英雄的普通人的积极性,是道德“副作用”来势汹汹的反噬。为英雄“平反”,相应的引导不可或缺。
舍身为德的人,他们值得享有一份“英雄”的神性,而一个人无论是基于什么理由而成为一名符合道德最高水准的“英雄”,都不妨碍他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自在地生活在“平地”上,既不被疏远也不被过分仰望。我不确定这样的时代何时到来,但至少满怀期待。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