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公考申论范文:乡村旅游谨防过度开发
十年后重新走访了一个草原景区,发现一切都变了,景观变了,人变了,更重要的是社区生活完全变了。人们到这里能看到草原,但是看不到牧民生活;能看到灯红酒绿,却看不完任何乡村文化。从创收能力来看,这个景区无疑是成功的,但是过度依赖旅游经济,也潜藏着不小的风险。
变化的首先是草原景观。过去这里草原是牧民放牧的地方,旅游观光只是草原的一个副产品,但是现在这里的草原主要是服务于旅游的,放牧已经被完全停止,草原被围栏保护起来,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人们在草原上见不到牲畜,反而是各个骑马点、骆驼点有许多供人骑乘游玩的马匹和骆驼。草原上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通向各个旅游景点,成群结队的汽车在道路上疾驰而过。在道路交汇的地方,也是服务业集中的地方,大量的宾馆、牧家乐和餐馆、商店鳞次栉比,形成了集中的商业网点。
另一方面是人的变化。从地名中还可以看到原来的村庄和牧业点,但是当地居民已经完全放弃了草原畜牧业,转而经营旅游业,依靠天时地利,他们修建了宾馆,开办了餐馆,从牧民变成了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实现了职业的转变。从草原外面也来了很多人从事服务业,开餐馆、卖酸奶、牵马等等,一个旅游区解决了周边许多农牧民的就业问题。一个牵马的牧民说他自己每天可以有100元的收入,而且住宿和吃饭免费。一户外地来的农民经营一家餐馆,上学的子女在暑假期间也来帮忙,每天的收入都很不错。这里的人口结构和人们的职业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到了晚间,这里不再是可以看到星星的寂静草原,而更像是灯红酒绿的场所。餐馆、宾馆的霓虹灯照亮了草原,燃放的焰火、烧烤的炊烟、歌厅里的放歌,使草原的夜晚热热闹闹。夜里想要看看星星已经很不容易,因为容易到达的地方都灯火通明,而没有灯光的地方往往是被围栏圈起来,不能进入。
从增加收入和扶贫的角度来看,这个景区的开发是成功的。大量游客的进入带来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模式。除了门票收入以外,这里的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等,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比如草原上景点的距离比较远,因而出现了包车服务,这里有大量二手越野车,多数都是周边人提供包车服务的;再比如骑马也是草原上颇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一般三五公里的路程,骑马的消费是100元,在旅游旺季,一匹马一天可以带来不止1000元的收入。低收入家庭缺少投资,开不起农家乐,但是他们可以打工挣钱。此外他们还可以从事一些小生意,向游客兜售一些农副产品,增加一些收入。
这个景区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集聚了大量的客流,创造了大量经济收益,带动了当地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和脱贫,形成了一种旅游开发模式。但是作为乡村旅游,这个模式也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潜在的风险。
首先,这个景区与国内许多知名景区一样,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而这是不可复制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加上适当的宣传,造就了景区的知名度,从而吸引了大量游客,但是对中国许多地方来说,如果发展乡村旅游,并没有十分独特的景观,也就无法依靠景观吸引大量游客。
其次,当地的文化完全被旅游文化所替代。草原与畜牧业有着内在联系,当旅游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以后,牧民大部分转而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畜牧业基本上看不到了,所以在这里所能看到的是旅游景点,而不是草原文化和牧民生活方式。对于那些想在旅游中体验文化的游客,在这个旅游景点的收获就会有限了。
再次,单一的旅游产业既可以带来收获,也蕴含着风险。因为旅游业受到外部影响很大,自然灾害、经济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旅游市场。这个景区的开发正好处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收入相应增长,旅游需求扩大,伴随着家庭轿车的普及,景区的游客数量也快速增长。但是这不意味着旅客一定会持续增加,也不意味着旅游经营者特别是当地牧民的收入一定会持续增加。事实上,单一化的产业经常更符合资本的需求,而不是当地牧民的需求。
短期内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农民迅速从旅游中增加收入,这是许多决策者所希望的。但是对于许多农村地区,过度开发旅游,旅游彻底替代本地农民的生计方式,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如果乡村旅游都用旅游文化替代了本土文化,乡村旅游也就失去了其核心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