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备考:中国朝代历史(3)
公务员考试常识需要考生平时多加积累,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常识是中国朝代历史(3),希望考生能够掌握。
魏晋南北朝
1.时间:220年—589年
2.经济: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5)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推动了江南农业的迅速发展。
3.文化:
(1)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陶渊明等。
(2)(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出现。
(3)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4)《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5)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4.科技:
(1)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
(2)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范缜《神灭论》。
(4)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
(5)三大佛教艺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6)百炼钢技术成熟、发明灌钢法。
(7)制瓷业工艺成熟(南方产青瓷、北方产白瓷)。
三国
1.时间:220年—280年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魏国。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全面形成。
2.重大历史事件:
(1)黄巾之乱: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 。
(2)董卓乱政: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军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最后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3)三分归晋: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孙皓,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西晋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3.政治:
(1)九品中正制逐渐代替察举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
九品中正制由三国时魏国尚书令陈群提出,曹丕认可,颁布实施,西晋时期成为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南北朝时有所变化,直到隋朝科举制实施乃废。其内容大致如下:首先,由中央挑选“贤有识鉴”的官吏组成中正官,然后按照家世、品德、才干,计赀定品,于中正官所在的州郡选拔人才。人才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影响: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形。
(2)屯田制::三国时,曹操为了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和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实施屯田。所谓屯田,即按照军队编制组织屯田。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在地方设有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进行管理,在中央则有大司农统一管理,不归地方政府管理。军屯,主要由士兵的家属进行,以营为单位,设度支都尉、度支中郎将和度支校尉。屯田的农资由政府提供,收入与政府四六分成。曹操实行的屯田制虽然剥削严重,但是在当时战争条件下,对恢复北方经济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领兵复客制::这是东吴集团为笼络江东士族而实施的制度。东吴在建立过程中,对以“朱、张、顾、陆”为首的江东士族有很大依赖,因此实施领兵复客制以笼络江东士族。领兵制,即允许大族建立私人部曲,并世袭;复客制,即政府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农民一起赐给大族,作为私属。领兵复客制实施后,江东大族发展了起来。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