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就是让我们来理解材料中某一个名词。名词解释题一般情况是概括文段中与这个名词相关的信息,包括名词的外延和内涵,以及有此名词引发的一些问题、现象的表现等。比如说给出一则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材料,如果是让我们理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名词,我们就需要将材料中所有与之有关系的内容全部找到,然后以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表面含义是什么,他的内涵是什么,这一群人的出现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么样处理好这些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等。这就是名词解释题。 因此,解答名词解释题的一个注意事项就是依据常识,但是不要依赖常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碰到需要理解的名词的很多都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词语,比如“红色旅游”、“志愿者”、“公益”、“慈善”等,这些词语大家一般都比较熟悉,也都能知道他的大概意思是什么。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同学在解答这种题目的时候,通常就会忘乎所以,忽视了材料中关于这个名词的介绍和阐述,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常识来分析,比如一说到志愿者,大家都能想到“在某些重大活动中免费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那群人就叫志愿者”或者“自己愿意,无私地帮助别人的一群人”等。总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理解,那么这些理解对不对呢?不能说不对,应该说一定的道理。可是这样的理解通常只能得几分,我们需要结合材料中来看材料中对志愿者是怎么阐述的,比如可能材料中说的是志愿者必须要有专业技术,不是每个愿意献出爱心的人都是志愿者;再比如材料中可能会说志愿者必须是加入某个志愿者组织的,单个人的行为不算志愿者行为等。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前面的那些名词肯定就是非常不全面的,这样的答案得分就会很少。所以,大家记住在做名词解释题目时一定不能脱离材料,要根据常识从材料中找信息,进行概括和组合。 (二)名词解释题解题技巧 名词解释题目的解题技巧很简单,一共就三个步骤: 依据常识,解读内涵——细读材料,明确外延——构思结构,阐述 依据常识解读词语的内涵,即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中介绍了这个词语的哪些方面,比如问题、原因、影响和措施等。最后将其整合好,按照表面含义,材料中的顺序整理下,写在答卷纸上。 (三)名词解释题例题讲解《2012年国考地市级真题》 2.如果地铁站台或者行驶中的地铁列车失火了,大量乘客如何有效疏散?如果12级台风登陆上海,那些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幕墙顶得住吗?……这一个个“如果”,都是上海某大学防灾救灾研究所的一个个科研课题。 上海某记者报道:最近在全市开展的“我为城市安全献一计”活动,引起研究所专家们的密切关注。一方面,他们为市民居安思危意识的增强和多防灾好点子欣喜;另一方面,专家们很想提醒:“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给城市打造‘金刚罩’,更得在‘人防,上多下工夫,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大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城市公共交通若都能配备全程监控,运行和安全系数就更高了”;“上海越江隧道已经有10多条针对可能遭遇淹水事故的危险,不妨装上安全阀门,需要时可用来挡水”;“预防高楼玻璃幕墙掉落,应该对建筑做整体风洞试验”……这些意在为城市套上一个水火不侵“金刚罩”的设想,很有道理,提出这些建议的专家中不乏院士。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座城市不可能为了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灾害事故,不计代价地增添防灾设施”该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地下建筑安全与灾害的H博士,对地铁渗水和隧道渗水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对于一些学者提出为越江隧道增设“挡水阀门”的建议,并不完全认同。他说,“据我了解,国内有个别隧道安装过这样的阀门,但可以想象,常年用不上;后来有一次搞演习时决定用一下,却发现阀门由于年久失修,机械失灵,根本没法动。” H博士想用这个安全说明两个道理:第一,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设防,心理安慰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要不要这么做,应全面考量;第二,如果装备上了,则怎样保养维护,工作人员能不能熟练操作,都是必须重视的“人防”环节,否则,当有朝一日预想中的特大灾害真的发生,“金刚罩”极有可能派不上用场。 “防灾设施,从理论上说总是不足的,因为它们应对的往往是适当程度的、发生概率较高的灾害事故。”研究火灾防范的C研究员力挺H博士的观点,这位研究员对轨道交通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关注的焦点是地铁点和车厢里的消防设施,他注意到,站台和车厢里的屏幕会经常播放视频,告诉市民一旦发生火灾险情如何紧急疏散,强调必须做到的一些要领。 当被问道“地铁里有没有专门的消防逃生通道的问题时”。C研究员回答:上海地铁的逃生通道,其实就是我们平时上上下下的那些楼梯,并没有其他的特殊通道,他说:一旦有险情发生,要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的是工作人员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序的疏散人群,,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演练;我们现在似乎更看重灭火器数量够不够、是不是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但险情出现时现场肯定乱,工作人员能不能及时顺利地拿到灭火器?会不会熟练使用?这些都是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或许有乘客就在灭火器旁边,但又有几个人会用? “老实说,怎么用灭火器,我还真不知道。”说这话的,是另一位年轻的研究员Y博士。防灾专家也不会用灭火器?她坦率承认,并随即以此为例指出了城市公众教育的许多薄弱环节。 “无论社区里的大爷大妈,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防灾知识都是从小册子、展板、讲座或者网络上看来的。且不说所知有限,即使认为不少人一无所知,也并不为过。而且就算有人并非一无所知,也未必有用,因为没有转化为能力。”Y博士说,济川大地震、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很多单位都搞过安全演练,可很大程度上是“演戏”。大楼里有消防箱,但如何打开?消防箱里有灭火器,但如何操作?应急避难场所在哪里,怎样利用?这些关键的内容,演练过吗?再说,演练一次肯定不行,就算学到点东西,很快便会淡忘,必须定期训练。日本人应付地震有一套,那是在定期、再三的演练中练出来的。 在这些专家看来,“人防”的漏洞和缺陷,远比“技防”不足更可怕。 专门研究风灾防控的Y博士曾多次去浦东陆家嘴,这一地区有几十栋玻璃幕墙大楼,且不止一次发生过玻璃掉落事故。这些玻璃幕墙建筑能不能抵抗12级以上大风,这正是她的科研课题。她告诉记者,大风常被认为是玻璃幕墙掉落的“元凶”,但实际上,在建筑工作安装玻璃时可能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在安装时,把螺丝拧得过松固然不行,但过紧也会使玻璃幕墙受力失衡,从而出现细小的裂缝。”她说,如果把大楼玻璃幕墙的掉落视作对城市安全的一种威胁,那么减少威胁的关键同样在“人防”。如果在定期清洗幕墙的同时,增加一道“体检”关,绝大多数玻璃掉落事故就可以避免。 申论要求:根据“给定材料2”,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释。(10分) 要求:精确、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 【解析】第一步,依据常识,解读内涵 从“技防”和“人防”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我们就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印象,“技防”应该是指技术防卫,而“人防”就是指人的防卫。 第二步,细读材料,明确外延 “技防”和“人防”都位于给定资料2当中,“人防”在给定资料2的第二段、第五段和倒数第四段都有提到过;“技防”在给定资料2的倒数第三段提到过。 从给定资料2第二段“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给城市打造‘金刚罩’,更得在‘人防,上多下工夫,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大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可知,技防和人防是防灾的两种手段,技防主要指技术手段,即给城市打造“金刚罩”,例如城市公共交通全程监控系统、防水设施、防风设施;但是“技防”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防灾设施功能得不到全部展现,浪费资源明显;第二,防灾设施需要人员熟练操作,“人防”必须重视;第三,防灾设施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灾难事故,必须依靠“人防”填充;而“人防”主要指防灾意识,即在城市公共文化教育下,人们培养出的居安思危意识和防灾设施使用技巧。 第三步,构思结构,阐述。 这道题在应该首先指出“技防”和“人防”都是防灾手段,然后具体解释两种防灾手段,接着指出“技防”的缺陷,由此凸显“人防”的重要性,最后强调“技防”和“人防”在整个防灾当中的地位,由此表明态度。 【参考范文】“技防”和“人防”是防灾的两种手段,技防指技术防灾手段,如城市公共交通全程监控系统、防水设施等;人防指防灾意识,即城市公共文化教育下人们的防灾意识和防灾技巧。技防是防灾基础,却存在防灾漏洞、资源浪费,依赖人防等问题,而人防是防灾核心,填补技防缺陷。因此在灾难应对中应巩固“技防”,强化“人防”,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